青海发布环境公报 “中华水塔”增绿增水效果明显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8-06-04 17:34:59 | 来源: 中新社 |
《2017年青海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称公报)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发布,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三江源、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地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增绿增水效果明显,生态环境稳中向好。
地处青海省的三江源区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也是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和遗传基因库之一,被誉为“中华水塔”,其生态地位独特而无可替代。
据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汤宛峰介绍,2017年,青海省4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县域中,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分布在31.22~69.97。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县域生态环境状况以“良”为主,与上年相比,41个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变化幅度在-0.32~1.18之间,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公报指出,三江源综合实验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以“良”为主,且总体保持稳定。其中乔木林郁闭度、蓄积量均呈缓慢正增长趋势,灌木林总体处于增长态势;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格局稳定,生态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其中湿地植被生物量总体呈增长态势,流域沙化土地植被转好,沙丘植被盖度、高度保持稳定。同时,该流域主要栖息地观测到的普氏原羚、鸟类种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青海湖裸鲤总资源量达7.08万吨;祁连山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以“良”为主,草地植被平均覆盖度呈升高趋势,平均产草量呈增长态势,灌木林面积变化不明显,高度呈增长态势。
“2017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稳定,各县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分布在31.22~69.97之间,32个县域生态环境状况为良;9个县域为一般;2个县域较差。据此可以看出,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青海省环境保护厅总工程师韩德辉说。
汤宛峰表示,2017年,青海出台了实施创新造林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办法,全省营造林首次突破400万亩,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实施了新一轮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了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退化草地治理考核,使得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增绿增水效果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中新社西宁6月4日电 孙睿)
相关新闻
- 2018-05-19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 2018-03-30生态环境部今年将启动七大专项行动
- 2018-03-30第二次普查全面实施 污染源地图将有升级版
- 2018-03-27珠穆朗玛峰90吨垃圾咋处理?牦牛驼下山
新闻推荐
- 上半年“成绩单”发布:看中国旅游的创新与突破2025-08-11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2025-08-11
- 见证胜利 不忘历史——2025年海峡两岸记者湖南行采访团走进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2025-08-11
- 金门暑期游升温 业者期待更多两岸交流2025-08-11
- 《南京照相馆》加拿大首映 观众深受触动2025-08-11
- “火出圈”的拉丁舞裁判,告诉你优雅的秘诀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