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凸显经济新活力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18-05-31 09:23:42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第一次跑马拉松无所适从,那就跟着适合自己速度的带跑“兔子”控制节奏;电子竞技想要快速入门,请个电竞解说员手把手传授经验;不知道如何选购、搭配衣服,身边有个陪购师来支招。还有宠物美容师、无人机飞手、体育经纪人、网络主播……近年来,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专家表示,新职业层出不穷,不仅是中国新业态、新经济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人们在择业与就业观念上的多元化、自主性趋向。
新职业让人“脑洞大开”
“陪购师这一职业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久了,日本是亚洲最早引进这一职业的国家。”从事陪购师工作已经10年的刘子郡介绍说,陪购师不只是买买买这么简单。“我们要根据顾客的肤色、五官、身材、气质以及需求,设计一套适合的方案。很多时候,准备工作耗费的时间是陪购时间的两三倍。工作之余,还要学习更多专业知识,了解当下潮流动向,比如关注品牌最新发布会、定期去商场做功课等。”
陪购师这一行业收入颇丰。刘子郡时薪高达1000元,平均每周接待2—3名顾客,一般每名顾客用时3—4个小时。职场人士、政府公务人员、IT从业者、相亲人群都是陪购师的客户来源。“虽然花费不菲,但长期顾客都反映很值得,陪购师的服务让他们的消费习惯更加经济和环保。”刘子郡表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陪购师会引导客户按需购买,重品质而非数量;同时也会帮助顾客设计多种搭配方案,提高衣服利用率,减少冲动消费、频繁购物行为。
除了陪购师,最近几年还出现了月薪达万元的酒店试睡员,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爽职业”;随着民用无人机加快应用,优秀的无人机飞手越来越吃香;根据某网络平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网络主播正在成为“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
“新兴职业大量出现,是经济活力迸发的体现。”中国就业促进会原副会长陈宇表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新兴职业的出现与技术进步紧密相关。“互联网、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代表着新兴生产力,这为众多新兴职业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基础。以智能手机为例,快速发展的技术将手机从传统的通信工具转化为个人数据中心乃至数字移动互联平台,为更多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陈宇说。
集中于服务业,折射经济转型
专家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需求不只局限于物质层面,对文化生活、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渐升级。这推动了社会职业的增减变化和新老更替。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牵头修订的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与1999年第一版相比,新增347个职业、取消894个职业,凸显出中国社会职业发生诸多变化。一些传统职业走向衰落,另一些新兴职业蓬勃发展。例如,在涉及第二产业的“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大类中减少了24个小类、526个职业,同时在涉及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大类中,职业数量分别增加了11个和81个。
为何新兴职业大量出现在服务业?陈宇表示,中国经济正从生产型主导向服务型转变。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个行业的性质来划分,国民经济可分为三大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三大产业当前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朝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减员增效趋势明显;第三产业服务业则呈现出增员增质的趋势。这是因为服务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往往有很多不容易被机器取代的工种和岗位。不仅如此,越发细分的市场需求,不断催生出很多生机勃勃的新兴职业。因此,服务业在吸纳、创造、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日益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中国出现的一些新职业,在服务业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已比较常见,中国是“追随者”。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业态在中国的快速崛起,随之催生网店设计师、网络主播等大量新职业,中国正成为引领者,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模仿。
就业形态、劳动关系悄然改变
“毕业那会儿,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很热门,我却没考虑过”。“90后”大学毕业生郭旭峥曾在一家大型企业从事市场运营工作。半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更想做“有创造性、能够掌控的事情”,于是选择做一名自由职业者,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主要设计活动海报、线上活动的平面素材等。“我觉得,就业更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有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不是仅仅盯着挣多少钱、是否稳定或者前景多么可观。”郭旭峥说。
和郭旭峥一样,越来越多“90后”“95后”在择业时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工作,享受新的就业红利。“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者更看重自身独立,而不把收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陈宇认为,择业标准无非需要考虑热爱与否、擅长程度、社会需求和收入水平。“80后”“90后”不再像父辈那样看重社会需求和收入水平,包括公务员、国有企业等在内的稳定工作的吸引力在下降。相反,热爱与否、擅长程度成了他们择业的新标准。所谓的“工作”,正从过去养活家庭的生计来源,变成年轻一代眼中自我定义、自我实现的方式。
“新兴职业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就业形态,冲击了传统的雇佣关系。”陈宇认为,非全时工作、灵活就业方式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也改变着人们以往的观念。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这是非正式工作。但从目前发展趋势看,这种工作方式和劳动关系未来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新兴职业大量出现的同时,一些传统岗位和行业正在消亡或者被取代,整体就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陈宇看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行业从业者要积极顺应市场力量,找准需求定位,提升职业技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当然,政府在保证就业方面要起到兜底作用,相关的引导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要及时跟上,灵活就业群体的医保、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障也要探索完善。”陈宇说。
新兴职业发展方兴未艾,规范与发展问题也逐渐走入视野。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网约车管理新政,将网约车公司和驾驶员纳入出租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体系,未来,公众将可在公共信息平台查询网约车平台和司机的信誉考核情况。不久前,上海市发布《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探索新兴职业职称试点,如网络文学、社会工作、医学工程、景观造型设计等职称评价,并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社会组织和自由职业者的职称申报渠道。分析人士预计,不久的将来,陪购师、平面设计师等一批新兴职业会像医生、教师一样常见,在为大众服务的同时,也能申请相应的职称,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赵鹏飞 王青青)
新闻推荐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
- 台湾各界:期盼已久,热烈欢迎2025-01-20
- 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往返班次增加至24个班次2025-01-20
- 世界各地蛇年生肖邮票“上新” 你最pick哪一款?2025-01-20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