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清:两岸“认同冲突”出现新的解决方案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8-04-14 16:06:32 | 来源: 华夏经纬网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郑振清副教授 黄杨 摄图片来源:华夏经纬网
“我是台湾人”、“我是中国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二十多年来,一个本不该存在的问题却让台海两岸民众的国家认同出现了不小的差异,“台湾人认同”和“中国人认同”在台湾地区被各种政治、社会因素操弄成对抗性的、非此即彼的认同概念,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两岸“认同冲突”如何解决?4月12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郑振清副教授在清华大学“海峡论坛”讲座中提出了最新解决方案——“在地化认同”。
台海两岸“认同冲突”的最新解决方案——“在地认同化”的浮现
在清华大学的“海峡论坛”讲座上,针对法国社会学者、巴黎第十大学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傅敏雅(Samia Ferhat)提出的两岸青年的认同冲突的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郑振清副教授提出新的观点:随着新时代大陆对台融合发展和“同等待遇”政策的推行,以及两岸青年共同就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两岸的认同冲突实际上出现新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台湾人在大陆的“在地化认同”。
郑振清教授表示两岸认同有三重内涵。一是法律与政策待遇上的“身份”(identity),例如台湾居民户籍或大陆居民户籍的身份。二是个人具有某种同等身份待遇之后产生的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使得个人容易对所生活工作的城市和地区产生某种“在地化认同"(localized identification)。例如,如今有很多台湾人认为虽然自己的故乡是台湾某县市,但不排斥自己也是所在大陆城市的新的一分子,也可以是“新福州人”、“新厦门人”、“新上海人”或“新昆山人”等。
郑振清指出,这种新的在地化认同在两岸似乎无解的认同冲突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实际上指明了两岸共同构建新认同的可能路径,也就是台湾民众可从城市/地方认同开始,逐步适应大陆经济社会的发展节奏,逐步培养起共同的利益观和命运观,不断丰富“两岸一家亲”的内涵。未来,两岸民众共同面对“国际的他者”(the other),或者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成就,很可能就油然而生共同的“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它是对旧的对抗式的“台湾人/中国人认同”的超越,是与中华民族复兴同步觉醒的中国认同。
具体而言,大陆中央政府最近出台了31条惠台政策后,福建省台办跟进推出22条同等待遇政策,厦门市跟进推出60条政策,福州市推出促进台青就业和台籍教师就业发展系统化政策,上海市推出12条对台同等待遇措施,苏州昆山推出“17条”措施,等等。大陆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各级政府都在推动同等身份待遇的政策给予台湾民众和台湾企业,帮助他们更好在大陆各个城市落地生根、顺利发展、事业有成。郑振清教授指出,这种新的在地化认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符合人的心理人格发展的自然规律。可以预见,新的在地化人认同的崛起,将是两岸认同冲突的新解决方案,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者 黄杨)
相关新闻
- 2018-04-14新华社评论员:把新时代的经济特区办得更好
- 2018-04-13《2017年度中国军事法治发展报告》发布
- 2018-04-12如何推动岛内“反独促统”?学者:大陆有5大优势
- 2018-04-12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大陆经济发展为台商带来新机遇
- 2018-04-12中国首个深远海“智能渔场”布局海南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