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跳舞的碗:台湾陶艺家制造出比蛋壳更薄的瓷碗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8-03-19 14:38:11 | 来源: 新华网 |
这是黄正南制造的直径达53厘米的薄胎瓷碗(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轻轻吹一口气,轻到无法让一支蜡烛熄灭,却能让一只瓷碗抖动起来。如果吹气力道再大一点,这只碗就有破碎的危险,因为它实在太薄了,比蛋壳还薄,如发丝的一半。
这薄如蝉翼、轻若鸿毛的瓷碗可以被蜘蛛网托起,如果把它放在奏着交响乐的音箱上,它会像果冻一般随着声波的振动“翩翩起舞”,颠覆人们心中对陶瓷的印象。
黄正南在测量制造的薄胎瓷碗厚度(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这“会跳舞的碗”出自台湾著名陶艺家黄正南之手。他用专业量尺测量,蛋壳厚约0.4毫米,他的名片厚0.3毫米,而他制造的薄胎瓷碗最薄的仅0.05毫米。因此,他给自己制造的吹弹可破的瓷器起名为“蛋膜瓷”。在灯光照射下,绘在碗里的花,在碗外面也清晰可见。
当家中宾客想捏起一片“蛋膜瓷”的残片感受其何等之薄时,黄正南叮嘱客人小心,一旦碎片刺入皮肤,就很难找到。他已为此动过几次手术。
有200多年制陶史的新北市莺歌区是台湾最大的陶瓷产地,被称为“台湾景德镇”,上千家陶瓷厂和2000多家陶艺店聚集于此。黄正南家四代在莺歌以制作陶瓷为生,从小就埋头苦练陶瓷技艺的黄正南现已从事制陶业40多年。
黄正南在工作室内制造瓷器(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上世纪90年代末,黄正南到景德镇参观,见识到大陆瓷器大师的薄胎瓷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他把精力投入薄胎瓷的研究。
一开始他使用传统陶瓷材料,但每烧必破,他意识到必须增加土的延展性。他常常晚上睡不着觉,整宿思考配方。后来他选用了英国的骨瓷、日本的黏土和新西兰的高岭土研制出独家配方,并精准控制烧窑温度。
“修坯是另一关键,难度极高,每修一遍坯烧一次,一共要烧9到12次,最初几遍用刀片削,最后靠研磨。整个碗的厚度必须非常均匀,有一点不均匀,在烧制的过程中就会变形。”黄正南说。
这需要胆大心细,耗费眼力与腕力。每一步都充满未知数,碗越薄越大,成功率越低。他已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破碎的薄胎碗可以堆出一座山。
“制作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一不小心碗就会破掉。所以我通常是晚上制作,而且不会把手机带进工作室。曾经有段时间,碗破得太多了,以致于我一进工作室就有恐惧症,手会发抖,我只能心中默念慢一点,再慢一点,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黄正南说。
就算薄胎制作出来,画师为坯胎作画时也是风险重重,一不小心就会画破,如果笔触过重,或是釉药过厚,烧出来碗还有可能破。
10多年的时间里,黄正南制作出10只碗缘直径超过35厘米的薄胎碗,其中最大的直径约53厘米,固定在工作室的玻璃柜中,轻易不敢再动。台湾经常发生的地震对如此之薄的碗也会构成威胁。
黄正南说,直径53厘米的碗他已经做不出来了,小碗的成功率能达到两三成。
“会跳舞的碗”吸引了挪威画家远道而来在碗上做画;收藏家用高级跑车与黄正南换碗;也让他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参展的台湾陶艺家,并多次到大陆展览。而在与大陆同行的交流中,黄正南又能产生新的构思,希望能在陶瓷艺术领域继续创新。
尽管黄正南的作品打破了现有的世界最薄瓷碗记录,但由于制作工艺保密,他还未进行吉尼斯纪录认证。(新华社台北电 记者喻菲 祁星李凯)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