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台大礼包展现大陆底气:政策已经“转向”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8-03-03 15:05:57 | 来源: 环球时报 |
大陆在“2·28事件”71周年发布被称为“惠台大礼包”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岛内引发巨大反响。“包山包海”的惠台措施让台媒在感慨之余,也不禁发出对民进党当局的强烈质疑:面对大陆的举措,蔡英文难道只有“戒急用忍”一招?
完全打进台商、台生的心坎
台湾《联合报》3月1日用“包山包海”形容大礼包是“春节后、中共两会开幕前,对台政策的开春第一炮”。31项惠台措施涵盖产业、财税、用地、金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影视等多领域,“开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前12项主要和台商有关,包括明确台资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另外19项涉及逐步为台湾民众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包括向台湾民众开放134项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等。
《中国时报》称,此前河北和福建陆续出台相关做法后,大陆国台办发布的大礼包形同“给予台胞同等待遇”上升至国家层级,可以说完全打进台商、台生的心坎。更重要的是,它等于向台湾民众宣示“同等待遇”再也不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大饼”。台籍大陆执业律师黄致杰认为,惠台措施有三层意义:大陆正在打造强国,需要很多人才;磁吸台湾青年,认同中国人身份;让台湾民众在大陆可享受大陆居民的待遇。台湾《经济日报》3月1日的社论称,在十九大后仅4个月左右时间,大陆就整合出31条最新惠台措施,行政效率令人印象深刻,其开放程度甚至超过因“太阳花学运”而遭束之高阁的服贸协议。
相关行业表示欢迎。大陆台企联荣誉会长丁鲲华称,这份文件内容超出预期,不只是同等待遇,甚至可以说是“超国民待遇”。一些台商形容,相关政策将打通台商参与“一带一路”的任督二脉,对蔡当局“新南向政策”不利。2004年到大陆发展的台湾知名主持人黄子佼说,娱乐产业是带给大家欢乐的工作,不管哪里的人民都好,能够不受限制尽情演出,对艺人来说舞台当然是越多越好。
联合新闻网1日提到,台盟中央将向政协提交《关于进一步放宽台湾居民在大陆执业限制的建议》的提案,认为目前在开放台湾居民大陆执业资格和执业范围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建议梳理形成负面清单、推进区域行业试点、实施分类分级开放以及简化申评互认手续。
民进党应对筹码有限
31项惠台措施让绿营和台湾当局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继陆委会声称这是“以利益换取台湾政治认同”后,台湾“文化部”又称,关键仍在大陆的审批制度,审批范围从电影内容延伸到台湾业者,台湾艺人与大陆合作将受到莫大压力。亲绿的《自由时报》甚至用“中国糖衣炮弹攻台”形容大陆的惠台举措。
总部设在东京的网络英文刊物《外交学者》杂志称,大陆绕过蔡英文,向台湾人提出优惠措施,目前不知此举是否会造成蔡当局和台湾民意之间的分裂。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1日撰文称,对于蔡英文“善意不变,承诺不变,不走对抗老路”的“三不政策”,对岸早感不耐烦,因此就“可操之在我”的部分采取主动攻势,是大陆未来对台工作的主轴。换言之,大陆将会运用软硬实力来促进两岸的经济社会融合,并迫使民进党当局调整既有的大陆政策,“这就是‘以商围政’‘以民逼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战略选择”。
民进党“立委”郭正亮直言,31项措施堪称有史以来最具系统性的作为,尤其大陆跳过服贸障碍单边开放,釜底抽薪,经贸促统决心强烈,对台方无疑是严峻挑战。他提醒,大陆“硬的更硬、软的更软”,“我认为,北京即将出台政治军事整合方案,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经济日报》则认为,即使明知对岸的意图,台湾能应变的筹码仍然有限。
意味着大陆政策已经转向
岛内普遍认为,惠台措施此次绕过蔡英文当局,显示出大陆的底气与自信。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庞建国称,大陆对台当局底线清晰,没有“九二共识”一切免谈,但不代表大陆对台没有作为,反而有底气绕过台湾官方并直接在“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先行加大民间交流,意味着大陆政策已经转向,不再单方面对台投放资源,而是准备好红利吸引台胞前来竞争。联合新闻网3月1日称,当台湾还在陷入“卫生纸之乱”时,大陆公布的这31条惠台措施无疑已经改变两岸交流的现状。
《旺报》称,“统一”或许存在一方拿下另一方的想象,但是“融一”则是双方共同完成的,最终融为一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次国台办的重磅政策,正预示着两岸的融一之路”。驻台北特约记者余潞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