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陕州:地坑院里走出的文化致富路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8-02-22 16:03:56 | 来源: 新华社 |
河南陕州地坑院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句话说的就是河南陕州地坑院——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作为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陕州地坑院却衍生出独特的民间文化,走出一条文化致富路。
“梆梆梆……”在陕州地坑院的一个庭院里,只见民间艺人朱秀云在案几上平铺一块粗布,放上一种植物的叶茎和花瓣,用木槌敲打,几分钟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花色朴素大方。
这是豫西农村一种传统的印染技艺——捶草印花。“粗布清洗晾干后,得在地里找‘芊棒棒草’的叶子。”朱秀云说,把这嫩叶的形状、脉络印在织布上后,还要再固色,一件捶草印花作品才能完成。
朱秀云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时候妈妈就做过这种衣服,那时候年龄太小记不清。”朱秀云说,后来她四处寻访老艺人,才将这种濒临失传的技艺整理出来并传给后代。
时逢春节,第二届陕州灯会开幕,地坑院里的游客比往常多了许多,朱秀云的印花作品台前也聚集了不少游客。“白天可以鉴民俗,晚上可以赏花灯,初一到初四,我们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2万人次。”陕州地坑院景区总经理张春红说。
早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作为传统的农业种植乡镇,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陕州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坑院被荒废,捶草印花、以黑色为主的剪纸、板腔音乐锣鼓书……传统民间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怎么办?以地坑院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涵,打造龙头景区,振兴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遗产保护提供物质保障,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
2016年5月,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陕州地坑院景区开业。景区内,艺人们展演民间艺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昔日耕田种地的“泥腿子”端起了“文化碗”。
在张汴乡曲村的农家乐“陕塬人家”,70多岁的薛菊莲正在灶前忙碌着,为游客准备“陕州十碗席”。
薛菊莲一家世代居住在曲村地坑院,自己的院子有上百年的历史。借着地坑院旅游机遇,她的孩子们筹资把院子整修了,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很是红火。
据统计,截至目前,陕州区累计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1200户、5600余人,人均年增收8600余元。其中,陕州地坑院景区开业以来,有效带动周边的曲村等10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20户从事农家乐、手工剪纸、售卖土特产等,年人均实现增收1.8万元。
陕州区委书记骆玉峰表示,将继续依托陕州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俗和优美的自然山水,做活全域旅游,全面整合、深度开发地坑院、矿温泉、崤函古道、空相寺、甘山等旅游资源,精心打造“陕州灯会”等文化名片,持续提升陕州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华社郑州2月22日电 记者李文哲 王林园)
新闻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强化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的联合声明2025-05-14
-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2025-05-14
- 国台办: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郑重宣示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2025-05-14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两岸同胞褔祉紧密相连”——两岸专家学者呼吁台湾同胞做出明智选择2025-05-14
- 促进闽台交流合作 今年海交会将有四大提升2025-05-14
- 中国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