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运开启:再读冰心莫言冯骥才笔下的“春运记忆”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8-02-12 10:36:51 | 来源: 人民网 |
【文艺星青年按】今天,中国人每年一次的“说走就走的旅行”——2018年春运拉开序幕。每一个异乡人心中都在倒计时:收拾行囊,回家过年!有人说,人生如同一场光影,而春运的列车更是承载了万千人魂牵梦萦的归家梦。
在2018春运大幕开启之际,文艺星青年带您找寻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的“春运记忆”,感受那些归心似箭的游子情。
春运的缘起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民间俗称“过年”。每年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欢聚一堂,吃年饭、同守岁,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是随着改革开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放宽后,中国出现的特有社会现象,是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共计周期为40天。
古代的春运长啥样?
过年回家团圆,是中国人最强劲持久的传统文化仪式,是中国人认祖寻宗的千年人文密码。“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是中国游子的精神归宿。
周代时,社会上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古代的“春运”也就应该出现在那个时候。回望古人过年回家的足迹,找到的,多是回不去家的“乡愁”。
隋代诗人薛道衡就在《人日思归》诗中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唐朝诗人白居易因过年回不去家,在《客中守岁》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唐代诗人王湾也曾有过过年回不了家的经历。王湾是洛阳人,有一年快过年时候,他乘船到了今江苏镇江境内的北固山脚下,眼前水阔天长,独雁哀鸣,孤帆远行,再看着愈加逼近的春节,使他萌生了思乡之情,写下《次北固山下》一诗,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了千古名句。
到了北宋,苏东坡远在陕西为官时,除夕之夜遥想家乡守岁,有感而发: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古代回家究竟有多难?在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千百年前,想要回家,或许只有这几种古朴的方式。
1、步行
漫漫返乡路,基本全靠走!在现在看来几乎是疯狂的回家方式却是古人返乡的主要方式。
2、畜力车
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畜力车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
3、行船
除了牛马车,古代人们最便利的出行方式就是坐船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度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让居住在江河沿岸的人们免去了太多的行车之苦。
名家的“各式”春运记忆
看完了古代,再看看近现代名家笔下的“春运”。春节归家的“游子心”,在他们笔下,是如何书写的呢?
冰心:不饮不食,只求能睡
由于民国时期火车线路不多,很多地方都是不通火车的。要想返乡,还需要搭配上其他各种交通工具。
929年12月18日,冰心离开北京,回上海法租界过年。冰心接到了父亲的电报,得知母亲病重,她急于回家探望母亲。在当时的环境下,冰心从北京回上海,最快捷也最安全的方式是走海路:先乘坐“平津列车”去天津,再从天津坐轮船去浦东,继而搭乘轮渡过黄浦江,然后换乘无轨电车去上海法租界,最后雇人力车回家。
“我坐在颠簸的摆渡上,在水影灯光中,只觉得不时摇过了黑而高大的船舷下,又越过了几只横渡的白篷带号码的小船。在料峭的寒风之中,淋漓精湿的石阶上,踏上了外滩。大街楼顶广告上的电灯联成的字,仍旧追逐闪烁着,电车仍旧是隆隆不绝的往来的走着。我又已到了上海!万分昏乱的登上旅行社运箱子的汽车,连人带箱子从几个又似迅速又似疲缓的转弯中,便到了家门口。”冰心在《往事与家》这样形容她的漫漫归家路:这一百多钟头之中,我已置心身于度外,不饮不食,只求能睡。
沈从文:路途遥远,风险颇多
1934年1月初,离春节还有十多天,沈从文因为母亲的病,选择回家。那是他到北京之后第一次回湘西,一路上,他从北京出发,坐火车、汽车、乘轮船、坐轿子,把近代古代的交通工具都用了个遍,花了近半个月才到家。在这几千里的回乡之路中,沈从文给妻子写了很多信,讲述了沿途的所见所闻,这些信件便是1992年出版的《湘行书简》。他在信中说:“除了路途遥远,一路上也是风险颇多……我抱着你同四丫头的相片,若果浪把我卷去,我也得有个伴!”
郁达夫:不回家过年,路费太贵
在北京定居的郁达夫也从不回家过年,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旅途艰辛和路费太贵。曾经有一年夏天,郁达夫一咬牙,从北京回了富阳老家,走到杭州就把路费用完了,“不得不步行出城。”。
莫言:紧紧将手扒在别人座位后边
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的莫言,更是着属于自己的春运记忆。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起年轻时的归家经历:以前春节回家时,上了火车之后大家都到处乱坐或者站着。当我听到前面有人要从济南下车,一直都不敢离开,紧紧将手扒在别人座位后边,一直站到前面的人在济南下车,赶快坐下。现在过年回家方便多了,坐动车,四个小时就到家了。
冯骥才: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作家冯骥才眼里,春运只是单纯的交通狂潮,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一直把春运当做一种客运交通的非常时期,并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千千万万农民进城打工带来的特殊的交通狂潮,春运的任务只是想方设法完成这种举世罕见的客运重负。可是,如果换一双文化的眼睛,就会发现,春运真正所做的是把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人千里迢迢送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去完成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人间梦想:团圆。”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