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明:涉台园区应扩大台人才引进构建台湾人才高地

编辑:左妍冰|2017-12-03 10:14:49|来源:海峡之声网

 

邓启明:涉台园区应扩大台人才引进构建台湾人才高地

 

邓启明教授

 

日前,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导,宁波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研究员邓启明在宁波“一带一路与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论坛”上指出,涉台园区既要加强政策创新与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市地方政府政策扶持与资金引导;还要加强涉台园区自身发展和平台建设,增进区域和两岸交流以及各方面的有机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邓启明表示,新形势下,涉台园区能否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台人才交流与专业人才引进工作,着力建设高水平的人才载体和创新团队,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努力构建“台湾人才高地”、推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值得研究探索。

 

他认为,当前涉台园区加快构建台湾人才高地具有较强可行性:

 

(1)人才是区域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当前大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引擎”;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政府相关政策引导、高新区和科技园区平台及职业创业人兴起等动力推动下,近年来海归创业、大学生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精英离职创业等层出不穷,形成了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人才需求剧增。但总量不足、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不强等,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园区竞争的短板和主要制约因素。

 

(2)台湾地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模与出路问题突出。当前台湾地区正处于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状态,高等教育经费紧缺、生源不足、校际竞争激烈等方面压力与挑战突出。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岛内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较高;又以青年群体较为突出,且高学历群体的失业率要高于低学历者,甚至出现“流浪博士”这一特殊群体。据介绍,目前岛内约有6000名博士,正在包括大陆在内的全球各地寻找合适岗位。

 

(3)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与人才交流发展迅速亟待引导。不仅园区内的台资企业对各层次台湾专业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当地产业升级与技术换代,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等,也迫切需要加强两岸间专业人才的密切交流与规范引导。尤其是当前台商投资已逐渐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特别是电子信息业、汽车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等呈现出产业对接与整合发展新态势,进入了依靠人才和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亟需研究与实践探索。

 

(4)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经济社会融合重要抓手。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与考验,如何扎实做好台湾青年与人才工作刻不容缓。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明确指出:“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造提供更多机遇、打造更好条件,使两岸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无论是进一步扩大和放宽台湾居民发展创业行业领域、地域范围及其经营条件,还是各地陆续成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或示范点)等,均已为台湾人才工作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任重而道远。

 

邓启明:涉台园区应扩大台人才引进构建台湾人才高地

 

邓启明更以2012年1月国务院更批准设立的泉州台商投资区(下文简称“台商区”)为例,指出新形势下涉台园区加强和改进对台人才交流与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具有较扎实的基础。

 

该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园区加快推进人才载体建设,先后建成1个院士工作站、2个国家级科研院所、8个省级人才培养载体、19个市级技术中心,为包括台湾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初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邓启明就此认为,一是园区优势较明显。

 

(1)发展基础扎实潜力较大。特别是台商区区位条件良好、目标定位明确,目前已集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品牌于一身,并采取最开放、最高效、最优惠政策吸引台商投资和台湾人才引进。既是海西对台交流合作重要前沿平台,也是泉州市未来环湾新城核心区。

 

(2)文化独特生态环境良好。园区地理位置上不可比拟的优势,决定了园区与台湾地区具有血缘相亲、民俗文化相近等方面特性,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纽带和联系桥梁。不仅有利于台湾同胞回乡探亲、寻根谒祖、投资兴业,也有利于台商区扩大台湾人才交流与引进、率先打造台湾人才高地,促进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上人文与自然风光各有千秋,若联合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加强旅游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合作开发,有助于加深广大民众“两岸一家亲”理念与认同感。

 

(3)区域经济发达潜力较大。“民营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多年位居福建省各地市第一名,但也普遍存在研发投入少、技术与市场竞争力弱、高层次研发人员少、自主创新能力差等方面问题。近来台商区即出台系列招商引智优惠政策,以利于引进台商投资和台湾优秀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特色产业升级。尤其是大力发展现代医疗健康产业,全力打造智能医疗健康服务基地。

 

邓启明强调,二是发展机遇很难得。

 

(1)加快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实施港湾人才计划。当前泉州正努力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这就为台商区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此间,各级各类人才将在支撑产业发展、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起着主导和推动作用,这也是当前大力实施“港湾人才计划”的重要目标与依据。

 

(2)福建是“海丝”核心区,泉州系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开放、共商、共享、共建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沿线及全球贸易体系和世界经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融合度。这就给港口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也有利于台湾人才引进工作的开展。

 

邓启明说,三是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挑战。

 

(1)台商投资与贸易规模比较小。与台商区当初设立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人力资源与高层次人才紧缺。当地高校数量较少、层次较低,师资和学生规模较小,人力资源基础较弱,更无法与广州、深圳、福州、厦门等地市相匹敌。

 

(3)产业结构与投资环境待改进。区内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远未形成新兴产业集群,高端人才培养和就业基础并不够牢固,投资软环境也有待提升。

 

(4)人才竞争激烈引进成本趋高。各大园区和地方政府都在优化人才引进与工作环境、大力吸引台湾专业人才,但各地人才引进无序竞争等也抬高了其引进成本。

 

(5)两岸关系发展不确定性明显。特别是2016年5月台湾地区蔡英文和民进党“完全执政”后,已造成两岸官方联系机制停摆、不确定性和风险扩大,负面影响突出。

 

邓启明认为,当前,打造台湾人才高地,既要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更要树立本土化意识,特别是要结合当前当地发展实际与方向,努力引进重点领域所急需的专业紧缺人才;既要注重台湾人才的交流与引进,更要注重发挥已引进台湾人才的作用与潜力,以满足园区发展及其引智需求,特别是不同主体不同形式、多层次人才需求。

 

邓启明提出了相关策略选择: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引才环境。

 

(1)优化服务环境。通过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窗口,构建“一站式”受理、办结、答复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为台湾人才前往发展创业和项目申报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可建立台商区领导挂钩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及时帮助人才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优化台湾人才发展创业环境。既要继续“请名院、聘大师、借外脑”柔性引才,更要加快推动“一心、两桥、三城”城市功能配套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人才公寓、湖东学园、颐和医院和海丝艺术公园等重点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以一流环境保障引进人才安居乐业。

 

(3)优化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解读人才政策,宣传工作动态,不断扩大宣传声势;还要设立台湾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行人才贡献奖励制度,适时评选与表彰一批台湾优秀人才,努力营造重才、爱才、惜才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二是要加强和改进载体建设。

 

(1)加强和改进“国企”平台建设。深化国企制度改革,推行企业“老总”竞聘制和年薪制,实行企业自主管理,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效激发企业活力。

 

(2)加快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要发挥中科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和特检院科研团队的优势,及时申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高新技术孵化加速器。

 

(3)加快“双创”园区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聚合发展”原则,加快创新创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盛达、中熙、派顿等创业园,同时聘请创业导师,免费提供创业场所,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实践指导等综合性服务。

 

在策略选择上,邓克明进一步强调,总体而言,当前台商区台湾人才引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未来应采取以发挥内部优势和把握外部机遇为主、克服内部劣势和防范外部挑战为辅的配套策略措施。尤其是要充分把握和用好现有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挖掘自身潜力,使园区聚集更多台湾优秀人才;健全台湾人才引进配套措施,创造良好聚才环境;加大宣传推广与支持力度,增强吸引力与针对性;加强园区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增进两地交流合作,争当融合发展示范区;培育和增强园区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和优化涉台园区服务与管理模式,“以台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