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百川、以致大同
近五年来,中国在国际和两岸两个场域中巩固一中框架,坚定“反独促统”,以“九二共识”为纲主导两岸政治关系发展进程,将对台工作着力点置于塑造“两岸一家亲”和“两岸命运共同体”民心工程上,纳百川以济沧海,积跬步以致大同。在两岸深化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两岸关系克难前行,驶向寻求“心灵契合”与和平统一的新航道。
习近平总书记自就任以来,发表了30多篇涉台重要讲话,发展出一系列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的对台政策创新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发展了对台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引领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迈向融合发展。
一是用两岸共圆“中国梦”建立起中华民族复兴和两岸前途命运的联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还特别指出,“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这一论述将台湾同胞纳入共谋民族复兴力量之中,深刻阐明了两岸同胞血脉连接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的辩证关系和逻辑连接,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对台工作的总目标。
2015年9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来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连战等台湾各界代表人士。
二是丰富和深化了国家和平统一的理论论述和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大陆发展进步”,阐明了大陆牵引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格局。基于这一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建构出一条从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国家统一实现路径和制度安排论述。在岛内民意成为统一过程重要变量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灵契合”和“三个充分考虑到”,将台湾同胞的关切纳入两岸统一的动力来源和参考指标,是对和平统一理论的丰富与升级。
三是阐明了“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路径与“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辩证关系。两岸和平发展到未来国家统一之间,需要一个过程性的中间阶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融合发展”概念。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2017年,“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被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来,“融合发展”内涵不断丰富,进入了将台湾民众作为中国国民与大陆“再一体化”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两岸一家亲”是“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前序。台湾学者杨开煌认为,提出“融合发展”是在与全台人民直接对话,提供了突破现代化困境的发展模式,是“解救台湾的药方”。
近五年来,随着台湾岛内政治地貌的翻转,“台独”风险的升高,大陆展现战略定力与耐心,采取刚柔相济的态度,处理两岸政治关系;同时坚守底线思维,对民进党当局保持政治高压,遏制其“台独”图谋。
一是“习马会”实现历史性突破,两岸政治关系达到新高度。这是自1949年两岸政治分立以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也是十八大以来大陆对台工作的重心与精粹的集中体现。“习马会”是双方就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重大实践与示范,为今后双方的谈判协商提供了参照模式。“习马会”上,两岸领袖以具“对等”色彩的“先生”彼此称呼,这是基于一中原则和政治分歧尚未解决情况下的柔性安排,也是大陆释除高度善意和弹性。“习马会”前后,两岸“两会”经多次商谈协议,形成了较成熟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机制。
“习马会”是两岸关系的里程碑
二是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努力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和成果。第一,明确对“台独”分裂“零容忍”的政治红线。“习马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表示,两岸同胞绝不会答应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我们的意志坚如磐石,态度始终如一”。2016年11月的“习洪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不可逾越的红线”,并提出反对分裂的“六个任何”。此外,近一年来,大陆航母、军机绕经台湾海域的远洋演训逐渐常态化,对岛内外躁动的“台独”势力形成了强烈震慑,表明大陆充分的守土意志和能力。第二,大陆还以弹性区间思维维护两岸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表示,愿意“不计过往”,与“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台湾政治力量交往。即使是“台独理念”深厚的蔡英文上台,大陆仍然给予其公平“答卷”的机会。第三,大陆还不断完善了涉台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遂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在宪法统御下,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国家安全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涉台法律规范体系初步形成。其对分裂行为划红线的刚性约束,对“台独”分子形成了强大震慑和限缩。
大陆航母“辽宁号”绕台演训震慑“台独”
三是巩固两岸支持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2013年,在印尼“习萧会”期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时任陆委会主委的王郁琦“不期而遇”、简短晤谈,为2014年的“张王会”正式会谈进行先手布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双方还建立起首长热线,实现了联系沟通机制的常态化,也为“习马会”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沟通管道。五年来,大陆积极巩固与国民党的政治互信。对于坚持一中理念和“九二共识”,勇于担当政治使命的过渡期党主席洪秀柱,大陆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其任内,国共两党维系了高层会晤机制,延续“国共论坛”并将其升级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对于继任洪的吴敦义,中国共产党也释放明确信号,表达了对其坚守和巩固国共政治互信基础的期望。另外,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了台湾统派代表,对其予以高度赞赏和鼓舞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和政治诚意。受此鼓舞,岛内统派力量在蔡当局凶狠打压下,声量不降反升,新统派团体如雨后春笋,带动了岛内“倾统”民意的逆势复苏。
“双城论坛”被视为两岸城市交流的典范。2017年双城论坛上,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会见台北市长柯文哲。
四是妥善处理台湾涉外事务,巩固国际社会的一中框架。大陆在坚持一中原则同时,以台湾同胞福祉和需求为计,展现了高度善意和弹性,以战略高度主导“一带一路”、“金砖国家”、亚投行等国际机制,厚植共同认知和共同利益;约束域外国与台湾发展“实质关系”,不断寻求与主要大国增加共识互信、共管“台独”;反制海外“亲台反华”势力与“台独”合流;巩固国际组织坚守一中原则,但在不违背一中原则前提下,对台湾的国际参与作出因事制宜的灵活安排。近年来,在蔡当局重启两岸烽火的情况下,削减其“邦交”影响力,对台湾所谓“政治实体属性”和“政权合法性”形成了重大打击。
五年来,在党中央“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和“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政策主张的引领下,两岸经济社会的双向、全面交流达到新高度,形成了互利互补、水乳交融的局面,为两岸关系注入了新动力。
平潭台湾免税市场·彰化馆亮相第96届成都全国糖酒交易会
台湾“创业才女”周奕伶闯荡大陆软装市场
一是巩固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规模化。首先,ECFA框架运作良好。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的基础上,2008-2016年,两岸“两会”累积签署了23项协议,大幅拓展了两岸交流合作领域,增进了两岸同胞福祉。如今,大陆主要空港均开通到台湾的直达航路,开通直航港口85个;2011-2016年,台湾出口大陆关税优惠达565亿美元。五年来,大陆进一步完善了涉台经贸、金融法律法规,通过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货币清算备忘录》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修正案,形成了两岸经济往来的基础规范体系。“十三五”规划纲要还提出“推动两岸金融业合作”,带动了“台银西进”的热潮。2016年,已有14家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3家法人银行、28家直属分行。2017年,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台资银行工作委员会,富邦华一银行成为首个在大陆取得“全牌照”的台资银行。
富邦华一南京银行是南京唯一的“咖啡银行
二是经济社会双向交流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新动力。其一,平台效应推动两岸关系发展。2012年以来,两岸“两会”长期维持制度化协商,加上作为国共政策平台的“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作为高层级企业合作平台的两岸企业家峰会和贴近基层与青年的海峡论坛,两岸四大制度化交流合作平台并驾齐驱。同时,“十三五”规划重申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对台合作先行先试区的建设,各省市也不断搭建两岸经贸和文化往来平台,便利两岸经贸资源整合的同时,还为台湾青年提供理性认识大陆的“体验式交流”机会和来陆发展机遇。其二,扩大台湾基层受益面并逐步实现“国民待遇”。习近平主席关切台胞利益,多次强调两岸和平发展红利分配应聚焦青年一代与一线基层,扩大参与面、增加获得感。在大陆加快给予台湾企业“同等待遇”的同时,2017年大陆对台工作会议提出要为台湾民众提供“国民待遇”,在此前台湾居民往来大陆免签注、实施卡式台胞证、扶持台湾青年来陆就读、就业、创业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为台湾民众在陆定居创造条件。其三,两岸经济社会往来驱动融合发展。30年来,两岸经济社会交流长期处于高位,近十年两岸贸易额达年均1598.6亿美元;2015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创纪录的985.61万人次。蔡当局即使以“新南向”“降温”,也难以阻止大陆的“磁吸效应”和两岸产业一体化趋势。这一过程让两岸交流格局更多元、根基更牢固。两岸通过厚植共同利益,逐渐形成趋同的市场体系、生活方式和价值图景,让被分隔已久的两岸民众重新产生“共同体想象”,为两岸社会融合注入了新动力。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匡宇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