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生为何热衷于大陆求学就业

 

 

 

台生为何热衷于大陆求学就业

 

随着近年来两岸交流交往的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台湾学子看好大陆。(资料图)

 

随着近年来两岸交流交往的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台湾学子看好大陆,选择大陆作为其学习及施展才华的平台,赴大陆读书已成为台湾青年世代的新选择。在大陆的学习生活面临的问题,及取得了大陆学历、学位后面临的就业问题,成为两岸民众关注热点。

 

大陆发展对台生吸引力增大

 

随着两岸文教交流不断深入发展,台湾学子赴大陆高校求学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自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互动渐趋频繁,交流速度加快。从经贸领域逐渐扩展到社会、文化甚至政治领域,造就了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良好局面,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为两岸同胞逐渐减少误解、密切感情、增加认同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试图透过各种方式了解大陆。在此情形下,“留陆”正渐渐取代“留美”,成为台湾学子认识大陆的新选项。

 

两岸综合实力差距快速拉大。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陆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其创造的无限机会吸引了全球的资金和人才,也为台湾学子提供了充满诱惑力的选择和机会。反观台湾,在国际大环境不佳以及自身经济结构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形下,台湾岛内经济持续低迷,薪资水平不断倒退,最终造成资金人才的严重外流及产业空洞化。同时,台湾自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扩张使大学的录取率逼近100%,教育资源的供过于求衍生出教育质量退步、文凭贬值和就业困难等后遗症,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不得不离开台湾寻找机会。根据台湾TVBS于2015年3月公布的“台湾青年西进大陆就业民调”结果,台湾20至29岁年轻人中,高达56%认为“大陆的薪水比台湾来的高”,约三分之一想到大陆发展。在海基会举办的台生座谈会上,也有不少台生表示,“台湾的‘池塘’不够大,享受‘小确幸’的终点就是在家终老”,而大陆最吸引他们的地方便是,“同一行业,大陆的薪资待遇及发展空间都要远高于台湾”。

 

大陆不断推出惠台举措。大陆早在1985年就已开放高等院校招收台湾学生,自2005年起,大陆进一步推出多项台生到大陆就读的优惠政策: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按照同等标准收费;对招收台湾学生的大陆高校和科研院所给予专项补助;专门设立“台湾学生奖学金”,对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覆盖率超过30%;2010年宣布“学测”成绩达到顶标级的台湾学生可免试申请大陆205所高校(含82所二本大学),2011年进一步放宽标准至前标级,大大简化了台生申请程序;2013年10月又宣布台生可自愿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与大陆学生按同等标准缴费,由当地财政为台生“医保”提供支持,解决了台生在陆就医问题。

 

台生在陆求学就业意愿增强

 

近年来台生在陆求学就业开始放眼大陆,台生求学现状较为平稳。

 

首先,人数不断增加,生源质量提高。自1987年大陆高等院校首度招收台湾学生以来到2000年止,赴陆就读的台湾学生约3000人。2000年以后,赴陆台生数量逐渐增长,特别是2008年以来,每年大陆高校都会招收约2000名台生,在陆就读的台生数量保持在7000人左右。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6月,已有3万多名台生取得大陆学历。随着赴大陆就读的趋势成型,大陆优质高校对台生的学测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源质量明显提升。201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录取台生分数线为71级分,这个分数在台湾几乎可以念医学系以外的所有专业;此外,以往许多大陆高校对台商子女学校学生有降一级录取的优惠,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争取申请大陆名校,不少学校已将这一优惠取消,例如自2016年起,浙江大学一律以顶标、厦门大学一律以前标录取台生。

 

其次,院校及专业较为集中。尽管大陆开放台湾学生报考的高校及专业覆盖面较广,但绝大多数台湾学生热衷北京、上海、广州及厦门等一线及沿海城市高校,到内陆和西部就读的台湾学生数量明显偏少,主要因为发达城市及沿海地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高、知名高校云集以及台商台企集中等优势。在择校上,最受台湾学生青睐的有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985工程”院校,各地的中医药大学更是连年吸引台湾学子前来报考。近年来报考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台生数量增多,上海外国语大学等“211工程”院校也逐渐吸引台湾学子目光。在专业选择方面,台湾学生的志愿基本上集中在应用型及传统文史哲专业,如中医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法学、语言、艺术等。其中,中医学始终是台生到大陆高校就读的最热门专业,很多台湾学生看中大陆师资力量雄厚,实践空间广阔,大陆的中医学历在欧美国家及地区的认可度也较高,因此,即使台湾方面仍不承认大陆医学专业文凭,每年仍有大量台湾学子前来就读,这些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三,社团及校园活动积极性高,但多数认为学业压力较大。台湾学生思维活泼,较具创意,时常以各种学生社团的名义,举办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对学校组织的参观旅游、考察交流以及联欢晚会等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虽然台湾学生在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能很快融入大陆生活,但对大陆高校的高强度、高密度课程适应较慢,特别是数学科目较为吃力是台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在和大陆学生既竞争又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大陆学生的刻苦和勤奋也给台生带来不小的震撼和压力,不少台生直言,在大陆上学面临激烈的竞争,“比在台湾辛苦得多”,来到大陆“第一个感受就是我们输了”,大陆学生早已摆脱填鸭式教学,学生思想变得快、学得快,“几年后就可以远远把台湾甩在背后”。

 

第四,对选择在陆就业意愿增强。许多台生在陆就学生活后,逐渐颠覆了过去对于大陆的刻板印象,意识到大陆的繁荣与机会将为自身的提升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台湾《联合报》2014年8月的民调显示,台湾18至22岁人群中有意赴大陆工作者占比为50%,23至29岁人群中有意者占比为46%,30至39岁人群中为42%。另据2015年8月台湾TVBS民调显示,台湾20至29岁青年中,有过半数认为,在大陆就业的薪水与发展较台湾好,其中,53%认为在大陆工作比较有发展前途,34%具有赴陆工作的意愿;即使是在30至39岁的青壮年,也有32%选择西进大陆发展,显示出大陆的就业市场对于台湾年轻人确具吸引力。

 

持续深化两岸文教交流

 

虽然台生整体都能较好适应在陆生活,大陆也不断出台并完善惠台举措为台生提供方便,但是目前台生在陆求学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是相关信息获取管道有限。许多欲赴大陆求学的台生表示,仅对大陆顶尖名校有一定了解,但不了解大陆各大高校的优势专业。事实上,由大陆教育部主导的“2012学科评估结果”已出台3年,涵盖9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既有排名,也有分数,可谓是详尽的报考指南,但台湾学生对此多不知情,只能依靠亲戚朋友、学长学姐的经验和建议择校择系。同时,以往学测成绩公布之后,大陆高校都会在统一平台上公布对台招生简章,但2016年有许多高校直接公布在学校官网,原先的平台上只有4、5所学校更新,许多台生因为对这一变化事先不知情而焦急等待。

 

二是台生在大陆就业面临问题正在逐步解决。近年来,大陆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为台生在大陆学习、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如陆续向台生开放医师、律师等30余项职业资格考试,福建等6省市还开放事业单位招收台生,以增加台生在大陆就业途径。2015年5月的“习朱会”更进一步传递出两岸交流将惠及台湾青年的新走向,仅去年一年,已有21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1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挂牌,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专门出台鼓励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政策,在资金、住房、税收、培训等方面为台生提供优惠,并在创业咨询、证照办理、融资信贷、项目扶持、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引进台湾青年创业企业和吸纳台湾青年就业的示范基地给与奖励拨款,各地的孵化中心和创客空间也为台湾青年提供了贴心的服务。虽然大陆不断完善针对台生在大陆就业的政策,但台生在陆就业过程中仍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陆一些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只限于本地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几乎所有网申过程都需要填写身份证号码(即便是知名外企也不例外),台生因为没有身份证只能放弃;又如大陆一些公司对相关涉台政策不了解,面对台生身份不知如何报备,索性看到台湾人就跳过以图省事。此外,虽然台生热衷赴大陆念医学专业,但台湾目前不承认大陆医学学历,因此台生毕业后无法返台行医,而尽管大陆去年已放宽台湾人进大陆医院工作的资格,但多数台生认为大陆医生的待遇及社会地位太低,因此或是回台湾当密医,或是转行在养生馆、中药行工作,辛苦完成学业后却无法实现做医生的愿望。

 

三是两岸青年交友容易,但价值观仍存在较大差异。虽然大陆和台湾文化系出同源,血脉相连,但两岸在经历了长达60年的分隔之后,思想观念差距很大。虽然不少台生表示自己很喜欢中国文化,来大陆念书从未把大陆当成假想敌,“和大陆学生交朋友其实很开心”,但认为大陆学生在教育、文化背景甚至价值观方面与台湾学生皆有很大差异。目前在台湾在读大学生自中小学阶段就接受了李登辉、陈水扁当政时期的“去中国化”教育,更加深了对大陆的疏离感。在身份认同上,民调数据显示,越年轻的族群,认为“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比例越高,因此对台生来说,身份认同问题需要通过深化两岸文教交流逐步理清。

 

台生赴大陆求学,不仅收获知识,更是作为两岸教育交流的体验者、观察者历经了对大陆了解与理解的过程,为两岸青年一代的接触沟通打开了一扇窗口,从而成为两岸教育交流的使者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推动者。两岸应努力为在大陆求学的台生进一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进一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持续深入发展和两岸青年学子的接触与融合,为两岸关系创造出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作者:邹梦莹,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