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11月20日,为期五天的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举行。此次活动由九州文化传播中心主办,共有50多名来自文创、演艺、出版、影视等领域的台湾嘉宾参加,活动不仅包含了大陆文化产业政策及文化市场发展概况的专业讲座,还安排参观了“砥砺奋进成就展”、首都博物馆、中国文联、国家图书馆,参访了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文化教育单位。

 

初到大陆好奇多

 

活动首日,国台办交流局局长黄文涛在为台湾团员介绍两岸文化交流基本情况时指出,“在过去三十年两岸文化交流取得了很大进展的基础上,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两岸文化的交流能够进一步深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使两岸同胞受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国台办交流局局长黄文涛 (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黄文涛局长建议有意向来到大陆实习的台湾学生们,要尽早制定好自己的实习计划,比如实习地点、工作类别等,以便大陆有关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既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也让台生有所收获。

 

“一直听说大陆有多好、多先进,但都是通过媒体上的信息来了解。”来自中华两岸人才职能培育发展协会的林宜庆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亲身感受到了大陆“到底有多么先进、多么厉害”。

 

21日上午,50多位来自台湾的文艺青年到北京展览馆,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台湾团员在北京展览馆门前合影(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走进展厅,陈列的复兴号高铁模型立刻成为了台湾团员眼中的明星。2007年就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的杨中浩已经是个“老北漂”了, 见证了08年京津城际列车的开通和今年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的投入使用。谈及这些年北京乃至祖国大陆发生的变化,杨中浩表示,虽然自己常年生活在大陆,对北京的一切太过于熟悉,但依旧能感受到这里的经济在突飞猛进。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在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模型旁留影的台湾团员(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有趣的是,不少初次来到大陆或北京的台湾团员纷纷向杨中浩讨教经验心得,甚至打趣说:“他已经不是台湾人了!” 

 

“从北京到上海坐高铁要多久?多少钱?”知道了答案后的台湾团员王晖之直言:“大陆的高铁比台湾的更快还便宜!” 

 

“快,请帮我问一下哪里有卖纪念品的地方,我要买!”一身摄影范儿,架着“长枪短炮”的团员黄华安在展馆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了可以免费领取图书的四号展厅。他挑选好书籍后得意地对记者说:“这些书在台湾可买不到!”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免费领到书籍的台湾团员(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虽然是工作日,可北京展览馆的火爆程度却丝毫不减。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们络绎不绝。一位台湾团员感叹道:“大陆这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台湾实在太欠缺了!”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前来参观的小学生(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印象最深刻者,无非‘成就展’”,另一位来自“中华职培会”的团员李宗纬如是描述自己的感受,“同时与当地小学生参观,小孩与成年人看一样的东西,接受最新的讯息,仔细察听可发现,他们不只是走览,更能与朋友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大陆是这样在培育新生,远观十年二十年,中国梦的摇篮,近望可及。 五年成就大建设之壮观,大陆并不止于现状,在十九大后提出,未来目标是‘进入全面小康,一个都不掉队’,有此情怀怎能不富强?反观台湾,自感惭愧。”

 

交流活动了解多

 

既是“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自然少不了交流。在北京电影学院,参访的台湾团员们可谓是“寸步难行”,每走到一间教室或看到一件展品就会驻足观看,到了北影校史馆的留影区,团员们更是举着奥斯卡小金人不撒手。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台湾女演员梁惟在北影校史馆留影区拍照(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北影会招收台湾的学生吗?”“北影的录取比例是多少?”“北影是怎么培养明星的?”“会成为明星的学生都有哪些特质?”……在座谈会上,台湾团员们对北京电影学院的好奇心丝毫不减。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和其他校领导老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两岸文化青年交流座谈会(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孙立军还特别强调,明星效应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不能唯明星论。明星不仅仅是靠一个年轻、帅气、漂亮的外表,还是要对艺术的尊重,电影是靠100个人去完成的一件事。即便是新入学的王俊凯和关晓彤,学校也是一样的对待,不能搞特殊化。

 

已经步入影视圈的两位台湾演员梁惟和李永生都希望能够借助本次“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的机会,来到大陆发展,开拓市场。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的李永生还向记者透露,他一直鼓励自己的学弟学妹们报考北影的研究生,来到大陆发展,为学弟妹们打前站也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

 

参访过程中,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们特意为参访的台湾团员准备了精彩的演出。在汉唐古典舞《青青子衿》中,2015级汉唐古典舞子衿班的女生们身着汉服,以脚踏盘作舞,端庄典雅,让人仿佛置身于汉家宫阙,不知今夕是何年。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汉唐古典舞《青青子衿》(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刚才的《青青子衿》你有没有录下来?”

 

“有的有的,也麻烦你把刚开场的芭蕾舞发给我一份。”

 

“没问题,我都发群里了。”

 

演出一结束,台湾的团员们就开始“互通有无”了,并抢着跟台上的舞蹈演员们合影。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台湾团员与北舞师生合影(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可不要以为这些台湾团员们只是“看热闹”的外行,在中国文联大楼里,来自民生党的几位成员驻足在相声大师的展示窗前交头接耳。记者凑到跟前,“怎么,你们也爱听相声吗?”

 

“听啊,怎么不听!”说罢,其中一位成员立刻掏出手机打开了一张在台湾听郭德纲德云社现场的照片。提起大陆老一辈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几位团员也是了如指掌,从马三立的《逗你玩儿》聊到了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的《黄半仙》。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团员展示德云社在台湾演出现场照片(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不仅是外出参访活动,在每一场的专业讲座中,团员们也同主讲的专家学者老师有着良好的互动。范周教授在《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讲中强调,对于文化与产业的结合,文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要有新的认识。并指出了台湾文创领域发展的不足,“随便弄一个薯片,起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弄个谐音就叫‘文创’,随便在乡下搞一片菜地旁边搞两个水果就叫‘文创’这个是不行的。”他表示,真正的文创要有世界影响力,可以行销到世界各地区。三个小时的讲座下来,范周教授就已俘获了大批粉丝,请求交换名片、微信、合影的台湾团员们排起了长队。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讲座结束后范周教授与台湾团员交流心得(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临别之际感想多

 

天下无不散宴席,24日是本次交流活动的最后一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虽然北京的天气很冷,但这里的气氛很热烈!”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出席了送别宴,他希望台湾的朋友与大陆人民一样能够对社会、民众和国家有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最后,龙明彪表示,“九州文化传播中心是一座桥梁,欢迎大家通过这座桥梁到大陆来寻求机会与合作。”

 

首届“两岸文化青年菁英交流活动”在京落幕 台湾青年感触多

 

国台办副主任龙明彪出席送别宴( 中国台湾网 陈放 摄 )

 

台湾团员们纷纷称赞这次的活动行程安排极为妥善,专业讲座对两岸文化发展与未来均具透彻分析,外出参访也非走马观花,为两岸交流与文化发展搭起了重要的桥梁。在两岸从事教育工作的卢毓文表示,原本还担心来了以后都是枯燥的听课,没想到本次交流活动的安排会这么充实。

 

谈及这几日的饮食起居,台湾团员们对九州文化传播中心周到服务及安排,还有工作人员一路的亲切照顾陪伴赞不绝口,“实感备受礼遇、宾至如归!”

 

活动结束后,台湾团员胡家瑄写下了这样的心得体会:“北京很大,也很美,不只景物建筑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华文化底蕴,科技发展更是引领世界潮流先驱,承先启后地迈开步伐。

 

“这里的一切,真真实实地震撼了第一次来到北京我的眼界:便捷的手机支付与各软件系统,条形码一刷即过;大城市的出租车供不应求,路边很难招到,因为大家都用手机叫车了;零下的气温和着干燥空气,蛮舒适宜人的;枫叶及银杏   在人来人往的道路两旁,令人着迷不已!

 

“然而不仅仅如此,在‘人’身上见识到的,是最最深远的影响、重新激荡了思想视野......

 

“各领导与学者们从内而外是非常有理想抱负,使命感在身的,散发出对民族意识的情怀与骄傲,有了这样的出发点所做出的事迹,还能不富强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