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另一面的美丽:“野”趣十足的郊野公园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7-11-13 16:04:37 | 来源: 人民网 |
西贡万宜水库(摄影:吴玉洁)
山林掩映,鸟鸣蝉噪;沙滩湿软,海风微咸……提到这些静谧的景色,很少有人会将它们和香港联系起来。事实上,灯火璀璨的维港、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熙攘喧闹的街道并不是香港的全部,卸下了国际金融中心的繁华,这座城市还是一个郊野公园遍布各处的绿色家园。
环山抱海的西贡,芒草旺盛的大东山,碧海白沙的清水湾,对于平日忙碌的香港人,郊野公园的清新野趣尤其有吸引力。得益于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合理布局,从繁华闹市到山水相连不过一个钟头的时间,离开市区的钢筋水泥,群山峻岭海岸浅滩,是香港隐藏的另一面美丽。
覆盖半个香港的美景
如果从天空俯视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就会发现,翠绿是这座城市的主色调,从新界到港岛,大约2/3的土地仍然保留着原有自然生态,其中大部分被划定为24个郊野公园及22个特别地区,广泛分布在香港各区,都市只是点缀其间的星星点点。
不同于建于市区的市民公园,香港郊野公园在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地区原有风貌。行走其间,山路连绵起伏,海浪声时远时近,樟树、楠树、木荷、台湾相思、爱氏松等各色林木随处可见,间或有猕猴、野猪、豹猫、穿山甲、松鼠等动物穿梭而过,以及各类昆虫和雀鸟,让园内生态充满“野趣”。
“初到香港的人,第一眼大多都看到维港两岸的灯火辉煌,但当我开始探索郊野公园之后,才发掘了完全不同的香港记忆。”居住在深圳的罗小姐在过去两年间,到访了近20个香港郊野公园,并将每一次的游玩经历整理成文,分享给身边的友人。如今,她已经和近十位深港两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组成团体,希望能够走遍香港每一处郊野美景。
由于因地而建,24个郊野公园各有特色,满足市民不同的需求。“想要钓鱼吃海鲜,就可以去长洲、南丫岛、大澳等离岛,躺在沙滩上听海浪拍打着岸边,发着呆就度过了一下午的慢时光;要是想要挑战自我,那就行走著名的麦理浩径,背上帐篷横穿新界九龙,在翻山越岭中看日出日落;如果家人同游,梅窝、金山郊野公园就不可错过,开阔美丽的风景,设施完善的烧烤场,足可让一家老少共享山水之乐。”罗小姐如数家珍地介绍道。
正是凭借不同的景色特征,郊野公园每年吸引着超过1000万人次的游客到访,也不断改变着内地访港游客的行程路线。如今。越来越多的赴港旅客放弃“买买买”而转向深度游览,郊野公园成为重点探索对象,“离岛一日游”、“挑战麦理浩径”等路线日益成为热门选择。
适度开发保留“野”趣
从小小渔村到国际都会,香港百年的经济发展让世界瞩目,然而这百年间香港对自然生态的发展保护则少为人知。经历过20世纪初战争的摧残,和上世纪中的大肆砍伐破坏,香港的青山碧水也曾遭遇重创,山体裸露、水源污染,让香港人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自1976年《郊野公园条例》制定,城门、金山、狮子山等第一批郊野公园划定,香港的郊野保护日益成熟,“十年树木”的成果不断显现。
借鉴欧美国家“国家公园”的发展理念,香港的郊野公园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平衡,避免用力过度,让“保护和传承”的本意变成“征服与破坏”。正因如此,行走在香港的郊野公园中,除了必要的设施外,很难看到太多现代建筑的痕迹,就连路牌和垃圾桶都和环境融为一体,不显突兀,山径纵横林木交缠,海岸蜿蜒礁石嶙峋,都是最初的模样。
“记得第一次来郊野公园行山,当时准备不足没有带够饮水,原以为沿途会有小卖部,谁知走完四个小时的山路都没有看到一处人家,饥渴交加之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原始风情’。”和罗小姐一样,在香港读书的田晓也是“资深驴友”,他觉得香港郊野公园在发展和保护中找到了平衡点,“很多细节设置非常人性化,比如主要山径都设置了路标,不用担心迷路;每隔一段路会有洗手间方便游客;提供了专门的露营聚集场地可以过夜等。”
一方面烧烤场、游乐场等设施完备,集中在指定区域;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环境的改动,从“管理自然”转为“服务自然”。四十年来,郊野公园让香港市民得以享受山岭、林地、水塘及海岸,更用尊重自然的理念,为动植物的生长留下充足空间。
发展至今,香港特区政府对郊野公园的管理已堪称细致入微,除了《郊野公园条例》提供的健全法律依据外,不同部门各司其职,路政署负责山体管理,渔农自然护理署负责公园维护,区内公厕垃圾处理由食物环境卫生署负责,动植物及环保知识的普及则是康乐及文化食物署的重要职责。
山水相连间的环保教育
让市民在享受郊野乐趣的同时,了解保护自然的意义,是香港郊野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几乎每处郊野的游客中心内,都有对该区环境和物种的详细介绍,以及形象生动的环保教育资料。家住铜锣湾的李先生每月都会带着孩子来一次“郊野探访”,“我觉得让孩子呼吸清新空气,接触小动物,在磨炼意志的同时,潜移默化爱护自然的意识,远比生硬的说教印象深刻。”
李先生的做法不是个例。根据香港特区渔护署网站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15至2016年间,香港各郊野公园参与自然护理教育活动的人数多达34万人次,植树总数达41万棵。很多游客中心常年都迎接来自中小学的学生团体,在老师的带领下探访学习,从小在心中根植环保的理念。
从1977年首批郊野公园成立到如今,四十年间,郊野公园吸引着港人走出户外,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山”文化;更让香港市民感受到青山绿水的可贵,愈发珍视这难得的城市“后花园”。
无需苦口婆心的说教,行走在郊野公园内,很少见到有游客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民间团体成立,自发上山下海清洁郊野。为了进一步减少郊野公园的垃圾总量,香港特区渔护署宣布将在2017年年底前移除郊野公园所有的垃圾桶,每一位游客将“自己垃圾,自己带走”,这样一个看似“不近人情”的决定,却得到了全港上下的大力支持,足可见郊野公园在香港市民心中的重要位置。
离开城市喧嚣和人潮拥挤,翻越崎岖山头,穿越古朴渔村,在海岸边看斜阳满天,在山岭看云雾缭绕。从荒野到绿色,香港郊野公园的四十年,见证了香港社会从破坏自然到珍惜自然的变化,也书写了一座城市经济和生态同步发展的宝贵经验。(吴玉洁)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