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永杰:融合发展——习近平对台工作思想最新成果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8-04 10:26:26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一、习近平对台工作思想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被众多媒体形容为“知台派”,曾长期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接触大量对台工作事务,与台湾朋友交往广泛。对台湾情况非常熟悉,了解台湾民众的“出头天”心态,熟悉台湾同胞的语言,使用“打拼“、“心结”等台湾同胞经常使用的词汇。
2012年习总书记上任先后就对台工作发表了30多次公开讲话,分别在会见台湾客人、考察台资企业、人大政协两会期间、重大节庆等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创造性的提出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主张,推动两岸关系从和平发展迈向融合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习总书记提出了两岸关系的十二大著名论断,构成五大思想体系、体现了六大对台工作思维。在从和平发展迈向和平统一的进程中,融合发展成为对台工作主轴、成为推进国家统一的重大命题。
习总书记有关两岸关系的十二大论断:
一是“两岸一家亲”;二是“共圆中国梦”;三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四是两岸政治分歧“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五是“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三个充分”(“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一种安排 );六是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七是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八是实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九是是两岸青少年要担负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十是两岸道路与制度效果应当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十一是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最后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体系特征:
概括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即:“一条道路、两项基础、三项理念、四条路径、五项安排”。“一条道路”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和平发展制度化,构建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两项基础”一是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二是坚决反对“台独”,提出“六个任何”(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三项理念”分别是“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与“构建命运共同体”;“四条路径”依次是“全面增进互信”、“厚植共同利益”、“融合发展”与“心灵契合”。“五大安排”包括:一是关于“一国两制”台湾具体实现形式的安排,体现“三个充分”。二是关于解决两岸政治分歧的安排,强调两岸政治分歧“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应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并在2013年10月以后促成国台办与陆委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现两岸领导人会面,设立“两岸热线“。三是关于台湾国际参与的安排,即不违背一中原则、不造成“两个中国”和 “一中一台”,透过两岸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如台湾参与WHA、ICAO的模式与路径。四是关于两岸和平发展红利的分配安排,更多聚焦青年一代与一线基层,照顾弱势,扩大参与面、增加获得感。五是关于塑造共同历史记忆的安排,在纪念抗战的时候提出两岸应“共享史料、共写史书”等。
习总书记有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体现了对台工作的六大新思维。一是总体思维,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发展服从、服务于“两个一百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目标,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底线思维,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被分裂;三是主导思维,掌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主动权,引领两岸关系发展,而不是被台湾方面、国际形势所误导。四是创新思维,涉及对台工作思想、制度安排、政策举措、两岸治理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指明道路与方向,增强发展动能,推动两岸关系持续向前,取得突破。五是民本思维,即以人为本,以两岸民众福祉为念,特别是照顾、满足台湾民众利益诉求。六是法治思维,以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规范、发展两岸关系,增加两岸关系发展动力。这和大陆“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如《国家安全法》中便有涉台条文。
二、融合发展:对台工作思想最新成果
2015年习总书记提出了“军民融合发展思想”,成为国家发展战略。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2017年1月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与此同时,两岸关系融合发展思想逐步酝酿、成熟,并付诸实践。
习总书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融合发展的新思想。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福建宸鸿科技(平潭)有限公司、与部分台资企业负责人座谈时,首次公开提出两岸“融合发展”的概念,他说:“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大陆人口多,市场大,产业广,完全容得下来自台湾的商品,完全容得下来自台湾的企业。欢迎更多台湾企业到大陆发展。” 2015年3月4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联组会时,肯定“两岸制度化协商取得新成果,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各领域交流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台海局势总体稳定”。 同年5月4日在会见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习近平主张“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2016年3月5日,针对两岸关系新形势,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公开提出大陆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融合发展思想是在推动、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酝酿、完善的。融合发展思想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是目标、路径、方法的辩证统一,更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对国家统一理论学说的全新创造。
1、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与扎实的实践基础。
融合发展思想契合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顺应大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与“中国梦”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了曲折多变的演进,历经李登辉制造的台海紧张、陈水扁炮制的“法理台独“、马英九时期的和平发展阶段,两岸关系内涵外延均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且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下阶段两岸关系的发展需要强大思想的引领、伟大理论的指导。融合发展思想,实际上就是应对两岸关系变化的理论回应与思想革命,引领两岸关系爬坡过坎、着力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两岸关系经历一段时期的和平发展后,理应上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境界,融合发展就是要解决当前和平发展难以深化、无法破解政治僵局的难题。就是要解决只有和平发展、没有和平统一进展、甚至两岸愈走愈远、愈交流愈疏离的难题。就是要解决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中两岸同胞情感疏离、难以心灵感应、心灵契合的难题,彻底防堵“和平台独”的可能性。
融合发展思想不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扬弃或否定,而是全新的发展深化、丰富完善。透过两岸融合发展,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情感,促成两岸更多的利益融合,使两岸关系发展、祖国统一具有两岸同胞之间更多的利益共享与人文关怀的保障。
当前,实现两岸融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历史基础与经济、社会、人员深度互动的条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关系开展以来,两岸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交融取得巨大成绩,书写了台资企业大大陆、陆资企业在台湾、两岸市场、两岸产品的传奇。“三通”直航使两岸进入“一日生活圈”,每年来往于两岸的民众接近1000万,在大陆台商、台生、台干、台属、台青、台配等如今已达到200多万。赴台学习、旅游、投资的陆客、陆生、陆商每年超过400多万。两岸婚姻33万例,占台湾涉境外婚姻的64.6%,其中11.7万陆配拿到台湾身份证,但也有许多台配约11万人不愿回到台湾、而是选择在大陆工作、生活。尤其值得关注现象,就是两岸社会融合进程已在大陆许多地方自然启动。最初台商、台生、台干、台属等在大陆被当作特殊群体,两岸同胞虽然工作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相互之间互动往来较少,沟通有限,缺乏交集,难以彼此欣赏、相互接纳。但这一现象近年来已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已开始与大陆普通民众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互为街坊邻居,两岸民众越来越多的学习、工作、生活交融在一起,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经验、共同记忆,生活方式相近,价值观念趋同。相互排斥的现象越来越少,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情况越来越多。大陆的社会团体已开始向台湾同胞开放,台商、台生的团体也开始接纳大陆同行、朋友。台胞的团体逐步合法化,纳入大陆社会团体管理体系,有些地方开始着手台湾人团体的合法登记、管理辅导事宜,使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具有更多的路径通道,加快两岸融合进程。
2、融合发展具有多元丰富的内容。
融合发展内容多元、丰富,涵盖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等多个领域。一是经济融合是两岸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现阶段两岸融合发展的优先选择与可行路径。二是社会融合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关键,既可承接、深化两岸经济融合的成果,又能提升两岸融合发展的境界,如今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最为的生动实践。当前,两岸社会融合方兴未艾,掀起新的高潮,前景光明,培育两岸关系的巨大发展动力。三是文化融合、价值融合则是两岸融合的思想基础,是对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的回馈与升华。经济、社会融合越顺利,越有利于两岸的文化融合及价值融合。同样,两岸文化融合越深入、越全面,也会回馈反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和平统一进程。两岸经济融合、社会融合是显性、浅层的,可以量化分析,看得见、摸得着;两岸文化融合、价值融合则是隐性、深层的,只能进行定性的认定,但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化融合、价值融合的热度与效果,是有感融合。两岸融合发展应遵循由表及里、从物质到精神、从利益融合迈向价值融合,最终实现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四是政治融合,着眼于制度的借鉴、政策的对接,着重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对此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还可透过结束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促进两岸政治融合。
3、融合发展具有可行路径。
经济融合是实现两岸利益融合的重要途径。经济融合旨在促进两岸资源要素的整合、互补,加强产业合作、对接及融合,形成并提高两岸经济之间的结构性依赖。如今两岸经济合作已进入新经济融合的新阶段,两岸可以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新经济、循环经济、共享经济、海洋经济等方面展开广泛的交流合作,尝试资源、结构、产业、市场、人才等相互渗透、交叉与重组,实现深度融合。
社会融合就是消除两岸社会隔离与相互排斥,化解政治敌意、政策歧视,促成两岸同胞之间互赏互鉴、相互接纳、密切互动。台湾的教育资源、科技优势、人文热量完全可以在大陆崛起、“一带一路”战略中纵情发挥。
融合发展可分阶段推进,近程与远程相互配合,始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这是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近程阶段,现阶段的两岸融合发展着重于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可以为两岸文化、价值融合创造更好的条件。随着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不断深入,必然会朝向文化、情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融合推进,进入两岸融合发展的高级、远程阶段,实现深度融合。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进展比较明显,但文化融合、价值融合是一个滴水穿石、缓慢推进的过程,需要时间与耐心。价值融合着重形塑两岸同胞共同的学习成长、工作生活的经历、经验,培养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休戚相关、守望相助、生死与共的情感,形塑共同记忆、共同向往及共同命运。
两岸融合就是一个动态、渐进、多维的过程,两岸资源优势互补、相互激荡交汇,保存各自特质,吸收对方养分,酝酿新的社会形态、主流观念与生活方式,是一种高境界的创新发展。
两岸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在大陆,主动权也在大陆。大陆完全可以操之在我,尽力而为,发挥关键主体作用。两岸融合发展的主力群体就是常年往来两岸之间的两岸群体、大陆的涉台工作、研究人员等。我们不必也不能期待台湾方面会出台有利于两岸融合、消除歧视的政策法规,我们只能依靠大陆自身的努力、汇集两岸同胞的智慧。我们不能等待台湾民众的自我觉醒与甘心投入,我们必须采取积极可行的政策、行动,呼吁、引领更多的两岸同胞投身于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
4、融合发展需要政策与实践创新。
社会学家对于社会融合形成三种理论,同化论、多元论及区隔融合论。同化论强调弱势一方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多元论主张不同社会、文化形态的多元并存交融。区隔融合论是针对二代移民融合而言。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登·戈登(Milton Gordon)提出了族群融合的7项指标,包括文化行为的同化、社会结构融合、通婚、身份认同融合、偏见、歧视的消除、公共事务的融合等。 就社会融合而言,结构融合与身份认同是最为关键。而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围绕认同和接纳展开。
实现两岸融合发展需要破解制约,政治引领、政策创新、制度化保障。破解制约涉及台湾岛内的“反中民粹”、台湾当局的“反中对抗”,涉及国际反华势力的“台湾牌”,当然了涉及到大陆某些部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的制度框限、政策制约。
融合发展需要发挥两岸政治精英、意见领袖的引领功能,转变台湾民意,汇集两岸特别是台湾岛内一切支持和平发展的力量、智慧。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势、新问题,集中两岸智慧进行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渠道创新,提升制度化程度。
当前,实现两岸融合发展需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观念上需要消除误解、歧视,相互接纳、彼此欣赏。其次,政策上消除歧视,实施同等待遇甚至同等优先,机会均等、尽可能消除身份限制,谋求分配的公平正义、福利均等,不分彼此。因此,某种程度上,两岸融合发展的快慢与成果最决于大陆对于台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等相关政策限制壁垒的解决。再次,尝试四种途径。一是扩大两岸婚姻,增强他们及其子女的中国人身份认同,强化对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认同。二是大陆台胞团体就地合法,纳入我社会团体的管理体系,加以引导、指导。鼓励两岸社会团体的相互参与、交流互动,让台胞参与到大陆的社会团体管理、活动中来,也让大陆人士参与到台胞社团中去。三是让台湾同胞参与到大陆公开事务中来,条件成熟地区、行业提高台湾同胞的政治参与程度。四是提高法治保障。通过立法提高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化保障,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政策有感程度。中央、地方应下更大决心,进行立法规范,上海、福建、江苏、北京等地已走在前列。2015年11月,上海市人大出台了《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权益保护规定》,内容共26条,是上海运用法制思维、法治方式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具体实践。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在沪投资的台湾同胞同等市民待遇,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同等医疗待遇。使上海对台工作、保护台胞权益增添了法治保障、法治动力,反响很好,影响很大。
融合发展思想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创新、深化,将对两岸关系将产生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改造既有的两岸关系结构,在创造两岸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的同时,更要创造两岸和平统一的情感纽带、文化基础与价值基础。融合发展就是推进两岸统一进程的思想库、方向标及动力源。(倪永杰,作者系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台海研究》主编)
新闻推荐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
- 台湾各界:期盼已久,热烈欢迎2025-01-20
- 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往返班次增加至24个班次2025-01-20
- 世界各地蛇年生肖邮票“上新” 你最pick哪一款?2025-01-20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