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打造世界第四大湾区经济 产业规模有望超万亿

通过创新驱动和城市转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打造成中国的硅谷和全国性区域经济增长极。6月20日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透露,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级湾区展开竞争。

 

业内人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从区域合作层面提升至国家发展策略层面,将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载体。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充满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未来产业”将蓬勃发展,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级别。

 

定位 打造世界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战略经济带一样,属国家区域发展的重点。”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从区域合作层面提升至国家发展策略层面。

 

广东省副省长袁宝成表示,粤港澳区位优势明显,同时拥有先进的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通过区域内协同发展,共建全国性创新发展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是大势所趋。

 

方正证券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认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形成“北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长江经济带、南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是历史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港口等区位优势突出,具有侨乡、英语和葡语三大文化纽带,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整合其港口、金融、贸易、制造业等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任泽平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我国东南区域发展的“抓手”。结合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带来四大投资机遇,即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港口航运中心建设、片区功能改造与产业聚集、产业合作升级,不但会持续推动区内经济发展,还将进一步辐射相邻地区。

 

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所所长于佳宁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全国发展一盘棋的角度出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产生的带动效应,将会向周边的岭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渗透。此外,其形成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化经验,未来还会得以推广,惠及全国更多地区发展。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经济总量的约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因此,谭志源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将像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公认的三大湾区一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更有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载体。

 

任泽平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最有条件建设“湾区经济”的先行区,外向型程度最高,内部联系也日益密切,未来有望与上述三大世界级湾区竞争,成为国家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未来有望成为第四个国际一流湾区。

 

目标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区位上,粤港澳大湾区南接东南亚、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台湾,北接长江经济带,西接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上为“湾区群+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等叠加。

 

港口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东莞港、珠海港、惠州港、中山港、江门港等多个港口, 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合计超过6500万标箱;其中,2016年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分别排序为第三、第五、第七。

 

在此优势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打造世界性科技创新湾区。

 

目前,粤港澳地区科技创新实力非常突出,有通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端产业集群。

 

以广东省为例,2016年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9857家,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二,技术自给率达70%,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56%。另外,粤港澳地区拥有1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超过200所普通高校和200万在校大学生,拥有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创新型企业。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潜力巨大,未来以此为支撑的各类创新发展将会在大湾区逐渐壮大。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抓了几副好牌”,区域不仅拥有显著的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优势,在产业上还正在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的协同。目前,区域内科技创新企业众多,并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这将成为打造粤港澳世界级创新大湾区的基础。

 

除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外,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等中低端产业集群。这意味着,其拥有巨大的传统制造业升级潜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粤港澳三地合作加深以及科技创新带动,区域内传统制造业将逐步迈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将成为大湾区重要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动力。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硬件、电信设备等产业都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而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娱乐等“未来产业”也将蓬勃发展,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级别。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充满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从大湾区现有的产业禀赋和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看,高科技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以高科技驱动的制造业升级,将成为大湾区重要的发展驱动力,相应投资机会显而易见。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大湾区将吸引大量创业企业和创新投入,而更多的产业资本和PE基金也会随之而来。

 

策略 互联互通协调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实现打造世界级湾区的目标,未来还需要在粤港澳三地间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

 

资料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由“9+2”组成,即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6%,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2.4%,常住人口占全国的4.9%。

 

谭志源表示,要做好功能定位、实现互联互通、打造优质生活圈,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共赢;做好基建、生产要素、资金以及通讯的互联互通;打造一小时或两小时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圈,方便人员流通往来,最终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面向世界开放整个湾区。

 

上述论坛发布的《创新驱动与都市转型: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湾区》报告指出,从区内软硬件环境上,未来应加强便利化硬件建设,优化完善粤港澳人员签注政策,提升货物通关便利化水平,便利实验设备和材料跨境通关,放宽科研资金跨境使用限制;在制度上,则应制定在公司注册、准入限制、税收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以及在就业、社保、医保、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等政策。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建议,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自贸试验区,加上香港和澳门,建立大湾区自贸区联盟,在对外开放和创新发展上先行先试,之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推广经验,并在时机成熟时,将相关措施和经验在全国范围落地。

 

马化腾表示,希望三地政府建立长效机制,把竞争的心态化为合作的心态,向海外市场、向全球要人才。建立湾区人才引进计划,推出湾区“绿卡”,让人才流动更加方便。

 

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总经理郑志刚则建议,整合区域内学术资源,加强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同时培育统一的创新文化,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环境,以此吸引全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