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应思考:如何给花莲人一条安全回家路

端午期间,台湾苏花公路苏澳至东澳九宫里路段坍方,进出花莲逾万旅客被阻在路上。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花莲人需要一条回家的路,特别要强调“安全”。“给花莲一条安全回家的路”不全然是工程问题,务实之计,必须尽速完成土地基本数据建置,让道路开发取得科学的支撑。花莲对外交通除陆路改善,海运也需纳入常态规划,而不仅是陆路出问题的“备援”角色。

 

社论摘编如下:

 

端午假期,台湾苏花公路苏澳至东澳九宫里路段坍方,进出花莲逾万旅客被阻在路上,甚至多开十小时车绕南回才回到西部。但是,“给花莲一条安全回家的路”不全然是工程问题,务实之计,必须尽速完成土地基本数据建置,让道路开发取得科学的支撑。花莲对外交通除陆路改善,海运也需纳入常态规划,而不仅是陆路出问题的“备援”角色。

 

台湾公路兴建,有严谨的钻探、地质调查,然追溯至清末沈葆桢来台后的苏花省道兴辟,其实谈不上科学支撑,是日据时期理蕃路、步道、临海道串接而成,光复后又数度改善,才略具雏型。然而,顺着山形、溪谷开辟的道路,天灾的不确定性非常高,因为缺乏土地基本数据可参酌。

 

糟糕的是,台湾迄今没有完整的土地资料建置。九宫里此次崩坍路段,之前3天降雨不到50毫米,也无地震,竟然落石高差接近180公尺,几乎是全山壁崩离,显见此处环境劣化;照理应勘定后划为环境复育区,遗憾的是我们的土地数据还在建置。

 

东海岸、太鲁阁的公路落石频繁,公路养护除坍方抢通,至多每天清晨巡路清除山顶“浮石”,对山体安全、复育则无着力余地。另个问题是道路路廊选订,虽然台当局“交通部”订有技术规则,但常搀入政治、环境角力;九宫里坍方苏花改一期工程路段,即被批评是环保与政治的妥协。

 

面对频繁坍方,抢修单位最常用的工法是挖填方,把崩坍的山体向内铲削,产生的土石方推下山谷或岸边,堆积、夯实成路基,铺上沥青就算完工。这次苏花抢修采货柜工法,堆置货柜做为挡土墙,也只是阻挡小落石的紧急处置。这些抢修工法,虽是受限环境不得不然,但其实并不牢固;路基如此,崩坍的山体没有岩锚固定,下次降雨、地震,随时可能再崩坍。

 

苏花塞车恶梦,台当局“交通部”的调度慢半拍,28日封路,中横、南回全塞爆了,30日才想到海运应派上用场。因为官员们的冷气办公室与现实脱节,台当局“交通部”所订“苏花段海运备援标准程序”,规定陆运断了才启动海运“备援”,而不把海运当常态运具。

 

花莲人需要一条回家的路,特别要强调“安全”。抢通有其必要,但更要弄清楚工程条件,地质破碎、陡峭山壁的不利条件下,不是硬干能解决问题。还是需先确认环境承受力,在可承受的前提下着眼永续重建,否则将有抢修不完的坍方。

 

蓝色公路备援奏功,应能让花莲人及台当局“交通部”跳出“苏花改”的死胡同,重新思索如何营造安全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