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生许晋铭: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我选做“两岸组”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5-27 11:44:46 | 来源: 海峡之声网 |
2017年5月24日,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读博士的台生许晋铭第三次来到南京。这一次,许晋铭是来参加“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公祭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按照活动安排,他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个全体中国人不忍直视、也不能忘却的地方。这里隐含着历史的伤痛,也痛斥着战争的残暴。哀乐声中,许晋铭双手合十,默默祈祷……80年前的那场侵华战争,日军用最残暴的方式夺取了30万中国人的生命,每一次来到这里,他都感觉到了不寒而栗。
“2011年暑假我就来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当时就觉得这个纪念馆有一股寒意,我看那些琳琅满目的姓名,都是罹难者的名字”。那一刻,许晋铭脑中闪过了一句话: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
回到台湾,许晋铭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研读史料,写成了《台湾乙末抗日力量骨干》。他说,在南京大屠杀的惨烈面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国家疲弱就必受欺凌,只有国家民族富强了,才能不被人欺负。”而作为两岸青年,理应扮演好中流砥柱的角色,承担起这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013年,许晋铭计划攻读博士学位,在台湾政治大学、东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三所高等学府之间,他最终还是选择去了北大,“时势所趋,整个国际的大环境或者学术成长的速度都是大陆比较好,北大的排名不断的向前,以长远的考量选择北大。”除了这些个人发展的基本考量之外,许晋铭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情节牵引着他,“我小时候就喜欢历史,北伐匈奴、秦始皇统一六国啊、修长城之类的。”许晋铭说,来北京那一年的夏天,他首站就是长城,摸着古老的城墙,脑海中浮现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辉煌,与有荣焉。
在北大四年的求学经历中,从气候到饮食、从人文到情感,许晋铭在融入中沉淀着,他说时至今日,当自由的穿梭在年代厚重的皇城根时,那一草一木在日积月累的岁月变迁中早以变得稀如平常,他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份子。只是在内心深处,他知道他不是,他还有和这里的人不同之处,他称自己为“两岸组”——“我来自台湾,在北大学习了四年,我了解台湾的想法,也了解大陆的想法。”
两岸之间总有些绕不开的话题,诸如对历史的认知。“我发现我跟现在的高中生已经有代沟了”谈及这个问题,许晋铭不禁感叹道。他举例说,“我小的时候,人家问‘你是中国人吗?’每个人都会说‘是啊’!后来我读高中的时候,人家问‘你是中国人吗?’他会说,‘我是中国的台湾人。’但是到了现代,人家问,‘你是中国人吗?’他说,‘不是不是。’”许晋铭认为,这就是对历史认知上的“错乱”!他着重强调了用“错乱”这个词,因为“错乱”是可以纠正的,“错乱”代表的是迷茫,现在很多台湾青年人就处于这种迷茫的状态,但他们还是可以沟通的。“比如说,你问他,你是闽南人吗?那闽南人是汉人吗?那汉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吗?那中华民族是中国人,他就可能说哦是。”
1987年出生的许晋铭,适逢台湾教科书改版的第二年,他认为造成台湾青年人对历史认知“错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基于此。在新改版的台湾教科书中,日本殖民统治被合法化,中国史被切割成了“中国史”跟“台湾史”两个部分,“这就造成了我们读的时候就觉得‘台湾史’是我们的,‘中国史’是那一边的”,许晋铭说,概念上的偷换导致了很多台湾青少年学习上的不便,也扰乱了台湾青少年的民族、国家意识。
“要把一些共同的历史记忆找回来!”许晋铭说,虽然对于这个两岸间过于宏大的命题,作为个体,他还远没有力量可以撑得起。但是,身为“两岸组”,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大家找回共同的历史记忆,“我了解北大的学术价值观,我也了解台湾的学术价值观,因此我融合了两岸的价值观。”未来,许晋铭想要通过留在北京任教的工作来完成这份使命,他说青年是两岸未来的方向盘,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骨干栋梁,作为青年人的自己,要一肩但两任!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对台独”!许晋铭说,“反对‘台独’是因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要为民族复兴共同奋斗,不会改变。”海峡之声南京26日讯(记者:王倩 程娟娟)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