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举办“文化中国”论坛 回顾香港回归后20年发展变化

由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和香港大学政治学系联合主办的“燕集香江·文化中国”论坛5月20日在香港大学举行。论坛以文化中国为主题,从文化整合的角度出发,探讨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以来,两地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邀请北大及港大校友分享“一国两制”框架下,对两地发展的看法及对未来的期许。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香港特区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爱诗,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经济学家刘佩琼及香港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胡伟星发表主题演讲。

 

梁爱诗回顾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以来,香港在法律、对外事务、民主自由等方面的发展,解释介绍了香港基本法委员会的概况。她指出,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以来,香港市民的人权和自由受到基本法的保障,随着诸如种族歧视条例、最低工资水平条例及十五年免费教育等条例的增加,香港市民的权利更是有增无减;香港的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良好,卫生医疗事业得到改善;香港的人口在20年内增加25%,是全球预期寿命最高的地区。梁爱诗表示,这反映出“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实践取得成功。

 

梁爱诗指出,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将香港定性为金融、经贸、物流、旅游中心,以及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中心。“一带一路”倡议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为香港带来大量机遇。她呼吁香港各界要好好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政策优势,为促进香港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构建世界新格局作出贡献。

 

刘佩琼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以来,两地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开放的自由经济”来形容香港经济的特点。她指出,香港过去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就是靠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行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成功经验表明,由于地域狭小等因素的限制,香港必须发展外向型经济,即香港发展经济一定要靠与世界联系,香港只有与外界有了良好的沟通联系,才能发展好自己的经济。

 

她指出,20年以来,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从欧洲、美国转变为中国内地。目前,内地占了香港贸易总额的50.8%,而美国和欧洲只分别占到7%和4%。香港的贸易发展对内地的依赖越来越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内地的码头数量越来越多,交通建设越来越广,对香港的依赖也在逐渐减少。

 

刘佩琼表示,香港有着大量专业的金融服务人才,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她希望香港能够继续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促进内地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同时促进香港经济的向前发展。

 

胡伟星从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以来,香港特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落实情况出发,借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的话语,表示应将这三句话详细概述为“以一国为前提和基础的一国两制”,“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以及“中央授权下的高度自治”,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准确落实中央对特区的全面管制权和特区的高度自治权,以及坚持“一国”之本和善用“两制”之利来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人民网香港电 辜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