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46个“一带一路”参与地免签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5-13 16:21:33 | 来源: 海外网 |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合作伙伴体系基本建立,相关支持机制基本成型,国内外舆论关注度持续高涨,对参与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影响也开始显现。
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推进,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的力量和决心。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很多国家都提出过类似的倡议,如美国的“一带一路”,印度的“季风工程”和“棉花之路”等。但这些国家的倡议大都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或规模有限形不成气候。中国坚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三年多,不仅是为了刷“存在感”,更是要干实事。很多参与国家感受到中国的力量与决心,才摆脱了起初的观望与犹豫,积极参与到倡议之中。
“一带一路”响应了很多国家的心声。过去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中,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势头很猛,很多国家对未来感到迷茫。在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扛起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在很多国家引起了共鸣。事实上,很多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完全是为了具体的利益,更是为了其所代表的价值与意义。
“一带一路”引领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热潮。互联互通是人类社会的持久追求,“一带一路”只是这一进程的自然延续。甚至是一些表面上不认可的国家,也不反对其中互联互通的精髓。印度和日本虽都没有直接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但在倡议的激励之下,也都提出或加速了自己的地区联通计划。这表明,“一带一路”在支持国家和怀疑国家中,都取得了积极响应。
老挝友人创作的歌曲《一带一路》MV截图
关键是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路,基础设施建设只是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前提和便利。因此,人心相通,是比道路相通更高级别的联通,也是“一带一路”的最终目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民众相互之间的关注度和兴趣度都在上升。
人际交流快速上升。为促进中国与参与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中国已与46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缔结各类互免签证协定,19个参与国家和地区给予了中国公民落地签便利。这进一步促进了参与国家间的人际交流,也正在改变相关国家民众的旅游观念。据统计,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国游客对参与国家的旅游范围扩大、热度高涨。
教育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已经与十多个参与国家签订或即将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正在推动更多学生到参与国家学习。参与国家间相互学习对方语言的热度也不断上升。在中国,非通用语种专业将增至94种,将实现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全覆盖。在国外,孔子学院的发展的确方兴未艾,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中有51个国家建立了126家孔子学院,汉语教育在参与国家更受欢迎。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建立专门的“一带一路”合作计划或项目,其中一些已经开始取得成果。
科研合作更加深入。中国企业与参与国家企业的科技园区项目不断启动,其中一些已取得早期成果。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发展更快。很多大学和智库都在参与国家寻找到合作伙伴。中国科研机构与参与国家伙伴之间的合作会议、考察和联合科研项目,呈井喷式增长。
参与国家媒体的相互报道量大幅上升。参与国家的媒体一改过去国际新闻等于欧美新闻的风格,对参与国家的报道量显著上升,关注范围和领域都在扩大。在中国,主流媒体都对“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了深度的正面报道。这迅速提高了中国民众对参与国家的了解与兴趣,为民心相通准备了更坚实的国内舆论基础。
“一带一路”正加速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转型
“一带一路”不仅是外交,也是内政;不仅是更深度的开放,也是更深层次的改革;不仅是国家大计,也涉及万众民生。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家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国与参与国家之间的相互联通,不仅中国要走出去,外国也会走进来,是一个双通道甚至是多通道的进程。参与国家要适应中国,中国也需要进行法律、行政等方面的调整,以适应将更深刻融入中国的“世界”。例如,随着跨国婚姻的迅速增加,中国的国籍法规和移民法规急迫需要调整与改革。
“一带一路”将平衡中国的对外经济结构。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主要方向是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是一种垂直型开放。西方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走进来,中国的产品走出口,是一种简单的双向循环,是一种快速但失衡的对外经济格局。“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加强中国与参与国家的横向联系,是一种横向开放。这一倡议将使得中国的对外经济体系将变成一个立体式、网络式结构,将加快中国经济对外再平衡的过程。
“一带一路”正推动中国国内经济格局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相关协议降低了国际交往成本,也在不断改变中国人的地理概念。在过去,中西部地区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往往需要通过沿海大城市才能了解世界、与国际社会交往。但现在,三、四线城市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可以直接走向国际舞台,直接与世界联通,与一线城市的心理距离缩小。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社会格局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倡议,但不是中国一家的倡议。“一带一路”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其难度不亚于改革开放。在1979年,只要中国打开国门,各种发展要素就水到渠成。但“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参与国家间深化开放与合作,需要在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相互适应,难度是史无前例的。为扩大收益、规避风险,参与国家需要坚持以下准则:一是互惠性,“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单边工程,互惠合作是其存在的前提。二是开放性,“一带一路”的核心是联通,开放是联通的前提,“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要推动排他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是要让参与国家之间以及与国际社会更好地联接到一起。三是市场导向,政治意愿在开创阶段非常重要,可以加快推进速度、凝聚共识与力量。但从长远来看,市场机制才是最可持续的机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要坚持国家推动之下的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
(张家栋,复旦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