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化名家林谷芳:大陆“团客”的潜在情感价值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4-10 11:01:44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刊载台湾文化名家林谷芳的文章,讲述他眼中的大陆“团客”,和这些对台湾充满向往的群体的潜在价值。林谷芳指出,大陆老一辈经对台湾都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这些百姓到台湾,跟着团,就算走马看花,拍些照片,买个特产,也多少补足了生命中那缺憾的一块。谈两岸的善意,台湾实在没有忽视这股潜在能量的本钱。一般常被诟病的“团客”旅游,其实更有着超越现实经济利益的情感价值,台湾如果不能在经济利益之上又看到这些,就说明了自己在两岸交流中的短视。
文章摘编如下:
在北京回台的机场柜台前,碰到1个读者前来打招呼,她是央视纪录频道的纪录片导演,两度获得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2年多前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听我1场名为“中国音乐的人文回归”的演讲,当时我提到:人到40时,生命顿生不能言说的苍茫之情,而那正是生命观正待踏入另一境界的契机转折,如果能观照这种苍茫,就能有丰盈的下半生。
她当时正值人生转折,对这席话颇有触动,之后果然也走出苍茫,奔向丰盈,见到我自然分外高兴。相聊之下,才知她这次是遂其罹癌父亲的愿望,带着父亲,亲临岛上,看看当年这片土地。
大陆老一辈经历国共内战及之后两岸严峻对峙的年代,对台湾都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从当年想解放台湾的敌对,到海峡开放后知道台湾是保存中华文化、人文蕴藉的宝岛,这认知的转折正何其之大,但也因如此,就对台湾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有些人固因为此地有亲人,但更多人想到台湾,有的恐怕就是那被命运拨弄的感慨,总不免会换位思考:如果当年易地而处,人生不知又将变得如何?
正是这前后期认知的巨大落差,以及换位思考的感叹,这辈人总想来台湾看看,也正如此,他们过海峡时的兴奋,又哪里是平时到异地观光的心情所能比的。对他们而言,到的是另一个中国人的社会。
这样的情结并不因大陆经济发达、国势增强而稍减,毕竟,他们那唤不回的青春是如此被时代拨弄着,也所以,到台湾竟就成了他们生命最大的愿望之一。
这些人当然有位居要津者,但更多的是黎民百姓,他们的感慨并不会比具备更多文化观照的上位者来得稍浅,甚且,就因困顿感受乃更深。而这些百姓到台湾,并不会实行年轻人最喜欢的自由行,跟着团,就算走马看花,拍些照片,买个特产,也多少补足了生命中那缺憾的一块。
就因这样的情感,这曾经想“解放台湾”的一代,无论居庙堂或为庶民,却都是最不想再见到两岸冲突的一代。直言之,从里到外,他们是对台湾最友好的一群,且是好大好大的一群。
这样的人来台湾,只要没有遭遇太不合理的待遇,基本态度就不会有大的改变。他们不像大陆现在的年轻人,出生成长于崛起乃至丰饶的时代,对台湾更多的是现实的比较,而提到两岸的龃龉,这一辈也更常诉诸情绪昂扬的民族主义、大国思维。但话虽如此,他们毕竟都有历经劫难的上一代,上代的情感他们也一定程度得尊重,乃至被影响,从这来说,谈两岸的善意,台湾实在没有忽视这股潜在能量的本钱。
也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一般常被诟病的“团客”旅游,除了能让某些行业、商家得利外,其实更有着超越现实经济利益的情感价值,所以要思考的,不是完全地去贬抑这种旅游形式,而是如何让它的缺点更少,让这些朋友能更带着心理的满足回去。
的确,谈陆客观光,何止是经济的效益而已,中青辈的自由行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台湾,团客旅游则能遂上一代人的心愿,台湾如果不能在经济利益之上又看到这些,就说明了自己在两岸交流中的短视。
而谈交流,80、90年代受台湾影响,现在40、50岁的人其实更该被关照到。这些人的青春,正值台湾文化在大陆蔚为时潮的年代,文学的余光中、张大春、朱家三姐妹、席慕容、三毛,电影的侯孝贤、杨德昌,电视的琼瑶,流行音乐的罗大佑、李宗盛、赵传等,寄寓了他们多少的憧憬。也所以,这次碰到的纪录片导演虽说带着爸爸完成心愿,其实也正圆了自己那少女时代的梦。坦白说,看不到这些在大陆人心中或显或隐的温润情感,两岸交流也就只能在政治对抗、经济竞逐,乃至文化较劲中打转了。(林谷芳,作者系台北书院山长)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