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话两岸】台湾青年的春节迷思:我们要的不多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2-20 09:24:20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还有几天就出正月了,这个“年”也算彻底过完了。回顾最近一个月,我看了许多与春节有关的文章,特别是那些出自台湾青年之手的文字,让我对两岸同过中华民族传统佳节这件事,生出了颇多感慨与思绪。
第一篇的作者王裕庆是位在大陆攻读博士学位的台籍青年,由于最近几年在大陆的时间比台湾多,所以他今年特意带上大陆籍妻子回台湾过年,并将自己的体悟记录下来。他写道:台湾老百姓会欢度中国传统节日,会用传统文化元素来装扮节日气氛,生活中的台湾老百姓与大陆同胞并无二致,也从未认可过所谓的“去中国化”。台湾的电视随处可见大陆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台湾社会对大陆人的正面认识不断增加,不少台湾人主动向我咨询在大陆发展的商业机会以及子女在大陆是否有较好的求学和就业机会,更有一些台湾人直接表达出对两岸和平统一、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期待。
这是一位台籍青年的心声:老百姓要的不多,就是两岸和平发展下的安居乐业,这也是我们最诚恳的新年祝福!
第二篇的作者许陈品也是一位台湾青年,她描述了自己只是想看个元宵灯会、却被蓝绿争斗恶心到了的无奈。她忧心的是:如今台湾的语文教育大幅缩减文言文,对历史教科书也是大肆删改中华史观,取而代之的是“同心圆史观”、“台湾中心论”,大幅削弱对“大传统”的传承。虽然台湾将中华民族的“小传统”保留得非常完整,如元宵节的民俗以及婚丧喜庆等,但事实上只存其形、渐失其神,所以应想方设法让“大传统”融合于现代社会,赋予其新的涵义,与时俱进的复兴起来。
这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岛内的台湾青年的担忧:当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华夏认同”在台湾社会缺位时,台湾人民将会否定与大陆一同做为命运共同体的论述,后果将不堪设想,有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士,不得不引以为鉴。
第三篇的作者是台湾青年罗鼎钧,他针对民进党“立委”高志鹏称要推动“修法”,将现在台湾钞票、硬币上的孙中山、蒋介石图像换掉一事,有感而发地投书媒体道:新春伊始,不要再搞什么“新”台币设计运动了,蔡英文当局应该要设计让台湾民众的口袋和钱包饱饱才是第一要务,不然每两年的台湾各种选举口号一堆,但最终政治人物得到了权位,苦的却是黎民百姓!
这又是一位来自台湾青年的新年之忧:新台币设计只不过又是一个“去中”企图而已,网友们的各种搞笑创作或可搏君一笑,但台湾百姓却笑不出来,因为荷包在新的一年没有满满,台湾内部却仍然困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漩涡里。
第四篇来自台湾《中国时报》的一篇社论,作者写道:春节节期间,蔡英文未发表任何谈话,却风尘仆仆南北拜庙,几乎走访了岛内所有历史悠久的寺庙。从仪式性的角度看,这是对中华民族乃至全球华人共享的传统所表达的态度与尊重。就是这个态度、这个尊重,使得民进党当局所有“去中国化”的企图都注定不能得逞!
这是一个以事实驳斥虚无的宣言:你可以表达立场,硬说自己只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但你终究无法宣称,春节只是台湾人的节庆,不是中国人的节庆,也不是全球华人的共同传承!毕竟,想要彻底的“去中国化”,应该把传统三节都去掉。也许有人真想这么做,但做得到吗?在岛内的俗民生活中,从来不存在“台湾人/中国人”的争议,也从来不曾有人认为有必要为这种问题去展开无聊的争论!
以上台湾青年们的观察与思考,让我们对宝岛多了一份更真实的感悟。还有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作者文韬是位大陆青年,他讲述了自己在2016年春节期间漂洋过海赴台湾求学,几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结伴去看灯会,结果迷失在深夜的台北的经历。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让寒冷中的他们莫名的想哭,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他们感受到:自己离家在外,要学着成长,要学会坚强。小作者还特别提到了一位在那个寒冷冬夜载他们返校的计程车司机,这位热情的大叔一路为他们介绍当地饭馆、本地人饮食,当他们表示感谢时,没想到大叔说:“没关系啦,大陆和台湾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这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寻求心灵温暖的故事。无论2017年的两岸关系还要经历怎样的波折与考验,我们可以欣慰的是: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在两岸百姓间消失。(马萧萧)
【作者简介】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马萧萧之名出自《诗经·车攻》,中国文学以“萧萧”形容马鸣,由此诗始。
萧萧话两岸,我是认真的。
新闻推荐
- 连续发行21年 生肖邮票成为法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2025-01-21
- 福建省台联“乡亲相爱一家人”2025年台胞迎新春联谊活动在福州举办2025-01-21
- 两岸观光有望恢复 岛内旅游业者:已准备好,只待岛内主管部门放行2025-01-21
- 事关就业、社保、工资,看2024新成效、2025新动向2025-01-21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