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健康“获得感”将这样提升!——三大亮点护航“十三五”中国医改前路

人均预期寿命比2015年提高1岁,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今后5年,这些医药卫生新亮点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力。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新一轮深化医改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群众健康怎样得实惠?未来5年,医保、医药、医疗联动改革如何为中国医改之路保驾护航?新华社记者为您独家梳理规划看点。

 

分级诊疗让医疗资源不再“肠梗阻”

 

大医院“一号难求”、小诊所门可罗雀,基层群众看病长期呈现“冷热不均”的特点。我国卫生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说,分级诊疗是优化就医秩序、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未来5年,“看病难”的痼疾如何破?

 

《“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指出,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85%以上的地市开展试点。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规划强调,要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退休医生开诊所以及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推动建立医疗联合体等,把大医院技术传到基层,推进形成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模式。到2020年,力争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规划部署上述目标推动就医新秩序形成。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指出,规划首次将开展分级诊疗制度试点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首位,可以看出分级诊疗制度将在优化卫生医疗服务体系、高效配置使用卫生医疗资源方面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将下降到28%,群众看病不再贵

 

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梁万年介绍说,“十二五”期间群众负担实现了“一优两降”: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全国公立医院药占比已从2010年的46.33%降至40%左右,政府办医疗机构收入增幅由2010年的18.97%降至10%左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到29.27%,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

 

规划指出,到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到2020年,增长幅度稳定在合理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将下降到28%左右。

 

目前,一些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痼疾仍然存在,药品流通成为决定医药控费的基础性环节。规划指出,要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改革(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鼓励医院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结算药品货款、药品生产企业与配送企业结算配送费用,严格按合同回款。

 

规划明确,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形成1家年销售额超过5000亿元的超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批发市场总额的90%以上。

 

深化药品领域改革是医保、医药、医疗联动改革的重要抓手,是降低虚高药价、维护人民健康的必然要求。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要建立以质量为核心、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为破除以药养医提供重要支撑。

 

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看病报销将更便捷

 

我国已织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保网,为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

 

规划指出,2017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符合转诊规定的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到2020年,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建立医保基金调剂平衡机制,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稳定在75%左右。

 

医保将为医药、医疗等相关领域综合改革提供外部支撑。梁万年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后5年,我国将健全基本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加快提高基金统筹层次,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新华社电 记者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