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两地携手共建香港最大创科园区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7-01-12 10:39:29 | 来源: 人民日报 |
观众在香港会展中心“设计及创新科技博览”上参观一家参展商展出的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李鹏摄
2017年的首个工作日,香港特区政府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旨在占地87公顷的河套地区共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着重发展机器人科技、生物医药、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等四大领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签署仪式上形容此番合作为“天造地设”,他表示新园区是香港历来最大的创科平台,也将成为港深两地在创科领域互利共赢的最佳体验。
对于这份“新年贺礼”,两地创科业界纷纷赞好。有香港学者预计,定位于创新科技的河套,将与专注服务业的前海一道,构成港深合作的双翼,“西有前海、东有河套”,为两地融合和创新科技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想象空间。这一新园区,无疑又为香港创科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到越来越多投身初创及科研企业的本地年轻人,香港近年来发展创科的决心有目共睹。
政府大力倡导
业界屡结硕果
过去10年间,中国内地在科研产业上的发展日新月异,香港却在相同领域中停滞不前。由于并非本地传统经济支柱产业,科研一度在香港备受冷落,总投入还不到本地生产总值(GDP)的1%。自2013年起,这块“短板”终于得到重视,特区政府陆续推出“创新科技基金”“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香港青年创业培育计划”……梁振英曾反复表示,2015年是香港创科的开局之年。创新及科技局和香港科学院先后成立,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香港科学园设立全球第一个海外修复医学研究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宣布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
踏入2016年,香港继续强势推动创科发展。根据年度施政报告,创新及科技局将统筹香港各大高校、科学园、工业村、数码港、生产力局、应用科技研究院及其他4个研发中心,建设完备的科研、开发和生产体系。特区政府也推出多项有关科技研发、创业支援等政策,包括总计达47亿港元的创科创投基金。
政府政策有如源头活水,为创科业界带来新的灵感。2016年底,作为年度“点睛之展”的“创科博览2016”在短短八天内收获逾6万参观人次,成功在香港播下了创科的种子。
创科博览划分为航空、航天、信息、交通、健康、深海、能源、创新创业等8大展区,共展出60项国家尖端科技成就,包括绕月归来的探月返回舱、能潜入7000米深海的蛟龙号潜水器实物模型、可感应操作的手术机器人等。博览更特设主题为“科技兴港”的香港展区,与市民分享香港科研人员的努力与成就。
开幕当日,不少中小学生对高科技产品好奇不已,围着解说人员追问其运作原理及设计亮点,稚嫩的脸上写满期待。更有来自喇沙书院的学生告诉记者,科技的力量让他感动,希望日后也能成为设计团队的一员,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除此之外,香港还不定期举办“国际资讯科技博览”和“创新科技及设计博览”,向业界展示并推广最新的科技产品、实用设计及商业机遇等。展品不乏香港各大高校的最新研发成果,包括香港理工大学的光纤和超声导波传感技术、香港中文大学的纳米光催化技术、香港科技大学的大脑神经讯息传递及蛋白质分子功能研究等,其中不少科技成果已融合实际产品,进入市场。
另外,多家本地企业也搭上科技快车,以“创新”“创意”开启新一轮发展航程。数间香港银行推出人工智能及生物认证登入服务,日本某休闲服装品牌宣布在港采用本地研发的高支扭妥棉纱生产技术,还有几名香港企业家利用科技在工厦内成功养殖出不同种类的深海鱼,用创科方式满足了港人对食用鱼的巨大需求。
青年投身创企
各界协同支援
地理课上如何向学生解释湖泊形成、火山爆发?又怎样生动展示地形、地貌的变化?只要挥一挥手中的小铲子,将沙粒堆成“高山峡谷”,通过投影仪的“着色显示法”和“实境增强”技术(简称AR),地图上抽象的等高线立刻显而易见。
这项已应用于全港十余间中学、即时模拟地理环境的“AR智能沙箱”,并非出于高校科研团队之手,而是来自员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本地初创企业AVA Tech。正在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课程的李力恒是企业联合创办人之一,他向记者解释说,目前香港的初创企业大多从事软件开发,投身硬件或实体研发的少之又少。而之所以选择研发教育类产品,是想以科技为下一代提供便利。企业另一位联合创办人谭进聪则为记者演示了其位于数码港三期展馆内的“沙箱”运作效果。沙粒的位置移动触发感应器,再带动投影仪因应沙粒高低投射出不同颜色的光,红色代表高山、绿色代表平原、蓝色代表水域;如果在沙箱上方摊开双手,投影仪还会模仿降雨、冰雪或岩浆,并自然汇聚到低处,形成不同地貌。
作为团队的“明星产品”之一,沙箱深受香港中学生欢迎。除了直接向学校推荐产品,李力恒和谭进聪还积极找寻各类“展销”机遇,例如商场活动、创业论坛、科技博览会等。在企业成立短短2年内,他们已实现收支平衡,并于去年8月成功申请成为数码港的“新租户”,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室。
提及下一步的产品计划,李力恒表示将研发可佩戴的“虚拟实境”(简称VR)装置,带领学生“走入”沙箱,亲身感受不同地形地貌的真实环境。
身为香港创科的新力量,越来越多如同李力恒和谭进聪一般的香港年轻人正投身创业浪潮。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曾表示,香港已进入创科发展的最好时代。为了激励这些充满创意和梦想的年轻人,特区政府联合国家网信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等,为他们度身打造了颇具规模的“国际创客节”,帮助香港年轻人连接海内外资源、发掘行业机遇,至今已举办两届。
在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专为初创企业设立的网站内,详细列明了所有可提供支援服务的机构和项目,包括7所联络机构、30项政府培育计划、24类融资/贷款方案以及59个遍布港九的孵化器和共用工作空间等,全年开放申请。
同时,业界也于近年在香港推出多个扶植初创企业的投资计划,包括阿里巴巴集团的10亿港元“香港创业者基金”、中国内地创新平台“硬蛋”的4亿港元“硬蛋IoT基金”、香港数码港的“创意微型基金”等。记者翻查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的初创企业调查报告发现,去年在香港注册的初创企业达1926家,较前年增长24%,其中约六成为本地公司,余下的则来自中国内地及海外。
创科前景可观
人才普遍不足
在2016年的施政报告中,香港特区政府将“再工业化”形容为香港的新经济增长点。杨伟雄也在随后的研讨会中表示,业界一定要把握“再工业化”带来的契机,必须推动智能生产,发展高增值产业。可见,创新科技正是香港发展新式工业的必备元素之一。
但香港在创科领域起步较晚,其发展前景还值得期待吗?
有科研界学者认为,香港本地市场十分有限,必须放眼内地与国外,才有发展空间。
香港软件协会会长杨全盛表示,香港市场有着独特优势,例如贸易自由、法制完善、资本流动性大且国家的政策支持到位,“如果将香港的创新力量结合深圳的完整产业链,未来的创科发展大有可为”。
香港互联网协会会长洪为民也认为,创业不应只是写个手机程序、只看香港这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应该走出去,到中国内地、东南亚甚至欧美等地,真正闯向国际。他表示,香港的创科人才普遍不足,“由于金融业、地产业等领域收入高、回报快,聪明的孩子上大学都选择了金融、会计等,没有几个愿意读科技”。而且在香港创业成本太高,租金贵、人工贵,都是创业者面临的现实障碍。他建议香港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让年轻的创业者和科研团队知道,做创新科技也可以很有规模、很成功。(陈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