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太史公”——冯自由
冯自由
冯自由(1882-1958),广东南海人,原名懋龙,字建华,祖籍广东南海人,出生于日本横滨一个侨商家庭。1895年加入兴中会。1906年担任同盟会香港分会的会长。1912年先后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稽勋局局长。1949年到台湾,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1958年病逝。
“马前一小童”
在《革命逸史》中,冯自由在《孙陈剪辫易服》中记载道:“乙未余随父居横滨,时年十四。一日,见有久未剃头之长衫客二人来访余父,谓有密事相谈,良久始出。后乃知来客为孙总理、陈少白……不数日,总理、少白同在余店解除辫发,衣服由谭发代制……”1895年,孙中山逃亡日本,与冯自由父亲冯镜如交往甚密,在冯镜如所开的书店里剪辫易服,可见孙中山对他的信任。不久,冯镜如加入兴中会日本分会。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之下,冯自由表现了很高的革命热情,获得孙中山赏识。冯自由是在1895年入的会,年仅十三岁(虚岁十四),有 “革命童子”称号。后来,冯自由追忆这段事迹时,曾赋诗一首:
总理重阳唱大风,予生十四便从公。
兴中会设横滨日,我是马前一小童。
改名自由
1897年,冯镜如等人在日本创办学校,以教育华侨子弟,孙中山为其取名“中西学校”。当时,梁启超举荐康有为的弟子徐勤担任校长,并改名“大同学校”。康梁弟子多是科举出身,教师几乎都由他们担任。冯自由就读大同学校期间,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底子。曾撰写对联“大同大器十七岁,中国中兴第一人”,显示了他非凡的抱负。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加,他对学校干涉学生言论自由,不允许用“平等、自由”等字眼很反感。1900年,他在学校黑板报上手书大字:“冯懋龙改名自由”,向老师、同学疾呼“平等是天赋权利”。
革命生涯
1905年,冯自由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员。后奉孙中山命赴香港,与陈少白等组织同盟会香港分会,任书记和《中国日报》记者。后来接任陈少白,担任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同盟会香港分会主管港、粤、澳及西南各省军务,负责与南洋等海外的交通和联系工作,游走各地。引起警察的怀疑,数度被传讯。后清政府与港英政府交涉,冯自由被劝离境,于是,他把分会会务交由谢英伯负责,自己则前往美洲运动革命。
武昌起义成功后,冯自由于1911年底带着华侨的捐款回到上海,这对解决民国初期出现的经济困难起了很大的作用。
孙中山与总统府秘书处人员合影(前排坐者右一为冯自由)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冯自由任总统府机要秘书。临时政府北迁,孙中山推荐冯自由任政府稽勋局局长,任职一年。1913年“二次革命”,冯自由曾被袁世凯非法逮捕,获释后,逃离北京,东渡日本,任华侨联合会会长,支持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并任党务部副部长。之后再次奉命赴美,向侨胞宣传反袁活动,为革命筹募经费。1915年冯自由担任“中国国民党美洲支部”部长、中华民国公会(由致公堂改名)总会长等职。
1916年,冯自由回国,当选为国会议员。翌年随孙中山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参议。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指派其为国民党临时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国民党“一大”召开时,被指定为大会宣言审查委员会委员。后因为极力反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与孙中山产生严重的政见分歧,被开除国民党党籍,离开广东去了上海。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冯自由心情沮丧,从此息影家园,闭门谢客。1958年在台北病故。
冯自由撰写的《革命逸史》
写史着说
冯自由根据《中国日报》及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稽勋局调查表册等史料撰写此书,开始撰写《革命逸史》,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只是“暂以革命逸史名之”。《开国前革命史》记载了海内外革命党人起义建国的始末,对个人言行事迹和团体构造活动则语焉不详;《革命逸史》侧重于个人传记和逸事,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两书可互相补充、印证参考。后陆续完成《华侨革命开国史》、《华侨革命组织史话》、《华侨革命史话》、《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等。
(作者:郭丹玲)
參考文獻:
馮自由:《革命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版。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