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香港“限苗令”不值得大惊小怪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4-01 11:02:27 | 来源: 环球时报 |
香港卫生署30日突然宣布限制非香港本地儿童来港接种疫苗,从下月开始全港母婴健康院每月只有120个名额可供非香港儿童预约接种疫苗,有需要时甚至会全面停止这类预约服务。这一“限苗令”立刻受到香港舆论的欢迎。
港府虽然未提作此决定的背景,但所有人都立刻想到内地前段时间爆发的问题疫苗风波,以及其所造成的部分内地家庭的恐慌。
前几年内地居民入港抢购奶粉,造成港本地奶粉供应一度紧张,港府因此遭到舆论指责。近日内地网上出现赴港接种疫苗攻略,被认为预示着内地母婴大批赴港有可能出现,港府应是怕陷入舆论被动,提前做出限制。
香港太小,人口规模仅为内地约1/200。如果内地母婴蜂拥入港,那里的正常机制的确会受不了。这也是香港与内地之间一个有普遍意义的比例关系,它对香港既是正面价值,也可能变成现实忧虑。
内地社会恐怕要理解香港社会对于背靠内地的“喜忧交加”,香港总体上因此得到了好处,但也会从自身利益尽可能“趋利避害”,有时处于矛盾的心态。比如港人既希望内地多把香港当做走向世界的中介,全面刺激香港的服务业,但又怕来人太多,让香港“瘫痪了”。他们其实希望一个内地人多来香港的“最佳值”,有这些想法应当说是正常的。
当然,什么事情做到“最佳”都挺难的,或者不足或者过量,两种非理想情况的交替出现才是常态性逻辑。“正好”往往只是一种假设。
怎么办?香港和内地舆论都应对上述交替的波动予以接受,而且就事论事,相互体谅理解。尤其要避免将这个过程中的磕磕绊绊上升到陆港两地社会的感情层面,更不能将之政治化,做上纲上线的引申。
就眼下来说,香港社会担心内地母婴涌入会造成当地疫苗供应紧张,港府应民间这种担心而发布“限苗令”,这应看做是民生层面的不得已反应。两地舆论都不应就此多想,想了也应当拉回来。
内地社会尤其应体谅香港方面的这一反应。不妨想一下,内地的北京、上海等最大城市还会在户口、购房、车牌照等紧缺资源方面限制外来人口的申请,香港的相关限制措施恐怕首先不是情绪或态度的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中产阶层迅速扩大,对各种高质量民生服务的需求骤增,而内地的相关供给一时有些跟不上。部分人转向谋求分享境外服务,确保自己和家人在食药方面的安全,这也是应予理解的,至少不应予以埋怨或指责。
然而内地民众的相关恐慌确实一定程度受到舆论的误导,政府和社会主流力量应坦诚向公众做解释说明,缓解特殊情况下人们的焦虑情绪。
中国内地食药安全的风险不会像个别严重案例给人印象的那样严重,这应是舆论冷静下来后的理性结论。重要的是,这些风险不可能通过人们大规模转向接受境外服务来解决,中国社会通过加紧修炼内功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显然是唯一出路。
内地大城市的疫苗出问题概率极低,而想出境出国解决问题的,恰恰绝大多数都来自大城市。这当中实际的最大价值是心理安慰,而当去外面会遭遇过程上的诸多周折时,心理安慰就有可能变成更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得不偿失。
一度很尖锐的奶粉问题,近来缓和多了。多种途径带来了有效优质供给的快速增加,绞成一团的难题被拆散、冲淡了。我们希望并且期待,疫苗问题的缓解将能来得更快些。(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单仁平)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