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坊七巷”成保护典范 开店有严格准入制度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3-08 11:34:43 | 来源: 广州日报 |
三坊七巷游人如织。
坊内有200多座古建筑 外地人到福州必看
“如何活化”成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典范
历史文化保护巡城记
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福州市的三坊七巷,它是名副其实的“闽都名人聚居地”。
三坊七巷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组成。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筑,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这样评价:“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三坊七巷曾一度衰败。2006年,“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通过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鱼骨状”总体格局的恢复,三坊七巷涅槃重生。
同时,三坊七巷还创建了全国首个社区博物馆,为这一历史文化街区注入了活力。
如今,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城市会客厅”,也是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区中轴线上,是福州历史底蕴的核心组成部分。这里是千年城市棋盘坊巷格局的遗存地,是精雕细琢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展示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儒士从此走出。在近代,三坊七巷人是半部中国近现代史重要篇章的弄潮儿。”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公司董事长谢谦华这样概括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特色。
记者探访
三坊七巷不只南后街
三坊七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南后街横贯其中,人流不息,热闹不凡,但如果只是穿街而过,那只看到了热闹,还没入门道,南后街只是一个商业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都蕴藏在坊巷之中。“三坊七巷不是只有一条南后街。”这是老福州人、懂门道人的真心话。
来到三坊七巷,第一站无可厚非就是林觉民、冰心故居。这也是众多游客的最大的一个疑问:林觉民和冰心非亲非故,为何老宅子是两人共同的故居?原来,两人是先后入住于此。
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离开老宅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宅,之后冰心曾居住于此。另外,近代才女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一处民居住过三位名人,难怪吸引了众多游客。
位于郎官巷的严复故居也不得不看,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的《天演论》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严复故居有600多平方米,是其弟子为他购置。此处也是国家领导人参观常来之地,墙上挂着几任国家领导人对其的称赞之语。严复在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
老宅因为名人而富有文化气息,而三坊七巷的建筑本身也富有历史内涵。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便是水榭戏台,戏台建在水池上,导游方姐介绍,古人聪明,懂得借助水产生低音的效果,而戏台边修建了一条小道,这是点戏后,戏童传递戏名的通道。记者站在水池前着凭栏回望二楼却一无所获,因为二楼巧妙地被瓦片遮挡。戏台二楼是女眷和小孩看戏的场所,开戏前女眷和小孩先行入场,看完戏却后离场,以体现尊卑有序。而楼上楼下的区隔也体现了古代男女有别的传统思想。
方姐介绍,古时坊巷之间互通有无,邻居之间不闭户,一来是邻里和睦,二来如遇火灾也方便逃生。
严复故居。
一度破败
居民过多老屋不堪重负
虽然人物辈出,但三坊七巷依然没有逃过历史车轮的碾压。
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勇介绍,因为人口增加,加之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外来人员的到来,很多人就被安排住进了三坊七巷的一些老院子里。“老院子的生活状态因而发生了变化,院子原来都是士大夫和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他们生活水平高,有经济基础支撑,因而当时院落维护做得比较好,但随着人口激增,三坊七巷原来的建筑容纳不了这么多居民,人们于是在三坊七巷里自发地盖了一些房子。还有一些单位为了办公的需要,拆掉了老房子,重新建起了一些相对高层的建筑。
生活方式的转变也让这片文化街区不堪重负。例如三坊七巷内没有排水系统,上下都靠自然渗透,原来街区内的粪便有人收集,但后来就没有人收集,人们为了解决做饭、上厕所、洗澡等问题,又自主搭盖了很多房子。“整个建筑的格局都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被拆掉,一部分乱搭乱盖。”提起前事,杨勇不免遗憾。
而上世纪90年代起,旧城改造使得三坊七巷再次面临可能被破坏的命运。
杨勇说,当时长期居住在三坊七巷的老百姓向往住进高楼大厦,享受现代化生活,所以他们也急迫要求要改善生活条件。
最初,港商获得了三坊七巷的开发权,但他们的改造方案是将文保单位迁建,将它们集中到一条坊巷中。这一方案当时认可保存的文保单位只有40余个,而将很多文物集中到一起,显然破坏三坊七巷的整个格局。
“当时社会上对改造方案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相关部门也认为这种模式对文保单位是一个破坏,所以就叫停了。”
直到2005年,福州市才开始与开发商谈判,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讨回了三坊七巷的开发权。已有千年历史的三坊七巷迎来了春天。
涅槃重生
注资46亿回复古街风貌
“到了2006年,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提出来要保护、修复‘三坊七巷’,在这个过程中,省、市委领导都高度重视,一共投入了46个亿进行改造。”杨勇说,政府在经济、政策上都给了三坊七巷以支持。
“我们高起点地制定规划,委托同济大学与清华大学分别做了两个规划,一个是街区保护的规划,另一个是文物保护规划。”杨勇介绍说,后来三坊七巷的文物保护规划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指导下提升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它要求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跟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把所有的房子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杨勇说,在全面的摸底基础上,他们还做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整个系统包括居住人口的状况,建筑的状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等等,全面地摸底为保护规划提供了前提条件;保护规划也为整个街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全面保护奠定基础。”
杨勇说,保护规划严格保护唐宋以来三坊七巷形成的方向格局,按照规划,对三坊七巷159处、260余座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全面的保护和修复,也对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拆除,按规划进行建设。
基础设施全面进入三坊七巷,“让这里面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杨勇表示,另一项工作就是疏解三坊七巷大量密集的人口。
“原本有一些学校和办公单位在三坊七巷,这些不合适的业态全部都往外迁。”杨勇说,这样做也疏解了三坊七巷内过密的人口。“我们还制定了一些政策,保留下来的老建筑,有私有产权的,都可以留下来,政府还有补贴,我们把所有的基础设施都做好。房主如果想修复老建筑,政府可以提供补贴,也可以委托政府来修。”
二梅书屋。
街区特色
建社区博物馆展示“非遗”
“在文物保护修复中,我们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社区博物馆。”杨勇说,社区博物馆成立于2011年8月,它来自多个层次,既有政府办的,也有社会力量一起参与的。
“社区博物馆是一个创新,它改变原来传统博物馆的形式。”杨勇说,社区博物馆是活态的,它并不是传统的采取实物再加文字的形式展现的博物馆,博物馆就是要让社区的老百姓展示社区的历史与故事。杨勇举例说,老百姓可以在社区博物馆展示裱褙这种民间工艺的由来,并现场制作裱褙进行“活态”展示,“在社区博物馆,福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期都会到福州进行展示。社区博物馆还有多种形式,例如把一些书法家,绘画大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引进’到三坊七巷,进行展示。”
三坊七巷的社区博物馆共有一个中心展馆、37个专题馆、24个展示点。目前,开放的展馆有三坊七巷美术馆、福建民俗博物馆、福州漆艺博物馆、消防馆等24家。
“社区博物馆使街区比较有生命力。”杨勇说,社区博物馆有它独特的吸引力,还能够让游客参与互动,“很多的民间工艺传承人在里面表演,同时也有一些商业,例如出售产品等等,但也不能完全是静态的、冷冰冰的展示形式,我们希望让很多来参观的人,既了解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同时又能参与到其中,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我们在修复过程当中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能保的东西尽量都保,修复尽可能接近原来的真实,这花了很大的功夫。我们在三坊七巷搞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它现在变成福州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外地人来福州必到之地。”
业态开发
开店有严格准入制度
修复后的三坊七巷,其业态如何?商业元素进入后,它又走向何方?
2014年来,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公司委托上海红坊公司全面启动对整个街区业态进行重新布局。目前,三坊七巷以历史文化展示、旅游生活、文化产业推广和居住体验作为四种重要业态;它们贯穿了历史文化风貌体验、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和文化产业这三大主题。
目前,三坊七巷包容客栈、餐饮、咖啡等多种业态,但并不是来者不拒。在引进过程中,管委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比如跟街区文化不搭,卖衣服、卖花圈的,就不能进入。”杨勇表示。
谈到三坊七巷的建设经验,杨勇说:“除了领导重视,关键是规划一步到位,在短时间内集中修复建筑,会形成集聚效应。而老房子要注入文化,所以我们不断地打造社区博物馆、举办很多活动。”
三坊七巷经验:
商业开发是古建
保护的源动力之一
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公司董事长谢谦华说,在规划发展中,三坊七巷作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建筑群落,囊括了街区周边和福州的历史文化、旅游元素、商业结构等。
街区近年按照“文坊、商街、俗巷、杂边”规划,南后街就是这个区域里的商业消费休闲部分,不仅要引进原汁原味的福州民俗小吃、手工艺文化产品、老字号店铺来凸显福州文化元素,更要配合“文坊”里“名人文化”的游客参观需求,引进多种旅游购物、名牌餐饮,以形成相对集中、功能完善的集市,才可以形成一定的现代城市休闲社区规模效应和市场认知。
同时,为进一步传承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街区还要进一步扩大三坊七巷的历史名人的文化效应影响,使游客了解到福州先贤身上凸显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也要对富有福州文化特色的民俗老字号进行规划保护,不断地引进传统老字号商铺,如米家船裱褙店、木金肉丸、同利肉燕等。
“城市商业发展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存在矛盾但又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当下全国各地很多街区发展都要面临的问题。”谢谦华表示,在每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城市商业区的发展往往跟历史街区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历史街区的延续本身就说明自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视它的存在,城市商业区无疑将会失去许多的活力,这恰恰是商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谢谦华认为,正确处理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关键在于对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土地价值和建筑实用性等方面的权衡。历史街区应强调“保护性的开发与设计”,即把历史建筑的经济效益与建筑形式、历史环境保护相结合。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李华
新闻推荐
- 连续发行21年 生肖邮票成为法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2025-01-21
- 福建省台联“乡亲相爱一家人”2025年台胞迎新春联谊活动在福州举办2025-01-21
- 两岸观光有望恢复 岛内旅游业者:已准备好,只待岛内主管部门放行2025-01-21
- 事关就业、社保、工资,看2024新成效、2025新动向2025-01-21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