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学生自杀事件折射香港社会病

香港近期发生多起学生自杀案件,其中甚至有年仅11岁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这些年轻的生命如此绝望,以至于完全抛弃自己,给家长带来巨大的悲痛,给学校带来重大的冲击?

 

专门研究自杀防治的香港大学教授叶兆辉认为,年轻人自杀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包括学业压力、较弱的家庭支持系统、绝望感等。但近期“不寻常的、特别多的”自杀事件中,因媒体报道、在社交媒体被广泛讨论而产生的“传染效应”,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这个说法值得重视,因为这些青少年,都是手机族,他们通常只以社交媒体作为媒介接收信息和交换观点,因而非常容易受到“传染”,走上绝路。

 

还有香港专家指出,青少年与成年人的互信感消失,导致青少年转而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情绪,而不对家人或师长诉说,但这对年轻人“没有太大帮助”。

 

这些专业分析比较符合实际。其中社交媒体在引发青少年自杀方面的作用,过去很少引起重视。但现在即使人们了解到这点,又如何防止呢?恐怕也是新课题。

 

此外,也有不少观点认为,“赢在起跑线”的畸形教育观念,导致香港的孩子普遍感到压抑,孩子们没有快乐的童年。许多家长从孩子呱呱坠地就开始规划他们的教育,从学前班、名牌幼儿园一直到名牌中小学,本地或外国的名牌大学,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和专长,孩子们的童真很早就被淹没在严酷的强迫教育环境中。这是香港学生自杀密集的原因。然而,这种情况在整个东亚地区广泛存在,但为什么其他地区没有香港这样密集的学生自杀事件?这里肯定存在香港特有的社会环境因素。

 

香港教育局已经就学生自杀问题宣布推出多项应对措施。由于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家长们开始积极关注孩子是否存在忧郁症的某种迹象或是心理的挫折,积极面对并且尽可能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并和他们讨论,近期没有出现新的学生自杀事件。希望更多的香港学生能够建立更加乐观、积极的人生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度政治化的香港社会,学生自杀事件也被激进派利用,成为他们攻击政府的借口。在香港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出席立法会,就接连有学生自杀接受质询时,有反对派议员恶言相向:“这么多人死,你怎么不死?”还有人在社交媒体散布“因为香港没有普选,所以学生们绝望”这种奇怪的逻辑,反映了香港社会的非理性情绪。这种情绪在混淆“病因”的同时,又更进一步地毒害社会、毒害青少年。(作者为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