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抢救保护“古老的相声”崆峒笑谈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3-24 11:28:32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3月23日,甘肃平凉“崆峒笑谈”传承演艺中心表演《瞎子看戏》。南如卓玛摄
中新网兰州3月24日电 (南如卓玛)为了深入挖掘崆峒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甘肃平凉历时多年走访田间地头、深入农村搜集、整理和挖掘平凉境内独有的地方小曲崆峒笑谈,并投入近80万元成立“崆峒笑谈传承演艺中心”和传习所,已挖掘整理、可演出的剧目有50多出。
崆峒笑谈俗称“笑摊子”、又称“谝干传”,是流传在平凉一带的民间小戏。它具有戏曲形态,即有故事、有人物、有生活化的表演,有简单的化妆、道具和服饰。是一种以丢丑、弄怪、耍神气见长、以说白和表演为主的“笑”的艺术,当地坊间俗称“中国最古老的相声”。
甘肃平凉“崆峒笑谈”传承演艺中心副主任李丹宇介绍,崆峒笑谈大约形成于宋元年间,成熟于明清两代,盛行于清末和民国初年,许多经典段子就出自这个时期并且流传至今。其剧目内容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的纠葛、琐事,包含笑料,也有青年男女爱情小故事。
据悉,崆峒笑谈表演多以丑角为主,演出形式灵活多样,说唱并举。语言风趣诙谐,曲调幽默滑稽,喜剧色彩鲜明。
23日,中新网记者在崆峒笑谈传习所看到,《王婆骂鸡》、《瞎子看戏》、《懂烂子休妻》等这些乡土气息浓郁、语言淳朴的民间艺术搬上舞台,逗得观看者都捧腹大笑。
李丹宇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市开始对崆峒笑谈进行了挖掘整理,平凉文史第五辑《戏剧史稿》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笑谈”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直到2007年,原崆峒区秦剧团又组织人员多次深入农村,向笑谈传承艺人虚心请教,挖掘、整理、保护遗存剧目。
调查发现,崆峒笑谈主要流传在崆峒区以北的草峰、杨庄、香莲,以及崆峒以南的麻武,东川的崆峒、柳湖、四十里铺、白水等乡镇。
李丹宇说,目前,为抢救和保护崆峒笑谈,崆峒区组织专人做普查建档,并成立“崆峒笑谈”研究学会,挖掘整理“笑谈”遗存剧目、录制光盘。同时,帮助恢复民间“崆峒笑谈”剧团,每年举办一次原生态汇演活动,以培养“崆峒笑谈”传承人,更好地传承这一黄土高原上的民间文化精粹。(完)
新闻推荐
- 竞争力领跑全球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近万亿元2025-09-26
- 4.8亿元补贴来了!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启动2025-09-26
- 香港再次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2025-09-26
- “精彩青岛我来了”两岸媒体青岛行 从服装智造到高铁装备 见证大陆硬核实力2025-09-26
- 跆拳为媒牵两岸 文脉共情聚同心——2025年海峡两岸青少年跆拳道公开赛侧记2025-09-26
- 四十载艺术积累 非遗传承人杨惠姗琉璃马新作在沪全球首发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