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应霁:手工艺传承,应该守的是心不是形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3-02 10:57:07 | 来源: 羊城晚报 |
欧阳应霁
传统手工艺是否就要与千百年前一模一样不能改变?能不能有现代的设计?能不能用现代科技或机械去取代其中的一些制作过程?跨界的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审美,底线在哪里?这些问题若用来问一个收藏家,答案也许大家都知道。但若是问一个喜欢传统手工艺的跨界创意人、设计师,答案就可能会有点意思。
作为一个高效率地过着慢生活,四处寻访最原始的手工艺,却同时做着跨界设计的“跨界生活家”,在对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中,欧阳应霁表示:传承,应该守的是心,不是形。
传统手工艺,不是“过去的手工艺”
羊城晚报:传统手工艺,能不能有现代设计或科技帮助完成?
欧阳应霁:我喜欢中国那些流传千年的古老技艺,它们与烹饪一样,都是人类生活、时间的结晶。很多时候,看着那些手艺精湛的匠人工作时,我会觉得时光仿佛停滞。但说到传统手工艺,我觉得在现代应该有不一样的定义,它不仅仅是“过去的手工艺”。
无论是老师傅,还是有设计或艺术背景的年轻人,其实都已经是以当代人的角色与身份来处理这些工艺。无论他掌握的手工程度有多少,是完全纯手工还是利用不一样的机械或科技,我认为都应该理解为传统手工艺的范围,而不是只能停留在千百年前的做法和材质。
收藏不如实用更能传承
羊城晚报:你认为传统手工艺有什么是不能变的、是“传统”的东西?
欧阳应霁:精神,一个民族对美学的理解,这才是传统手工艺不能变的东西。反映在他们处理这些手工、形式、纹样时,一定有一个民族的美学价值观和评判标准。而且我必须说,我们的民族也不仅仅是汉族,中华民族有很多民族,所以这个美学标准其实还应该有更多的定义。
在相对健康、成熟的环境下,我看好手工艺在互联网年代的发展可能性。过去的信息渠道很少,一个顶级手工艺品,可能直接从作坊就到皇宫里了,一般民众接触不到这一部分。现在因为互联网和种种沟通媒介,他们就可以考虑是否能消费、鉴赏、应用。
羊城晚报:你觉得今后的传统手工艺品,出路会是成为收藏品,还是更多地被日常使用?
欧阳应霁:我认为,生活中能使用的传统手工艺品会更多地被接受,传承下去。
传统手工艺跨界的底线
羊城晚报:跨界往往是天马行空,传统手工艺在跨界时有没有底线?
欧阳应霁:这涉及美学的审美教育问题。不仅是学院里的传统的教育方法,政府应该有责任,由官方组织资源调配,为这个审美的传承把关。
这个教育有没有做得很好?以我的观察,做得不太好。可能在经济起飞的年代,关注点还没到这里。随着设计已经成为日常用语,我们才会想到,我们谈的设计是否只是外来的理论,跟我们以前的传统手工艺之间有没有关系。
羊城晚报:以普遍人群的审美或美感基础来界定传统手工艺与跨界的程度,好坏的标准,这个审美标准是很抽象,甚至很多时候很个人的。
欧阳应霁:对。审美标准是个人的。但在相对大的社群里,还是会有一些公认的标准。这个标准允许差异和变化。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允许多元选择的。然后交给市场去决定,市场是现实的,留下来的未必是最好,但应该是中等以上的。
比如日本,某个设计风格或民艺,也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形成了某个地区或民族的传统工艺设计特色。
羊城晚报:你最近关注的跨界传统手工艺是什么?
欧阳应霁:最近几年一直在关注几种材质:木器、陶艺以及纸艺,这些种类也会运用到食器酒器上。现在的质材在科技上较以前有新的发展,令质材能互通融合。
例如陶艺,都是很基本的东西,土、釉料,千百年来已经做了很多创意创新。现在景德镇有很多年轻陶艺家,近几年做了很多实验。有的是往装饰艺术的方向走,有的在做实用的食器酒器。你会发现,从器型上的新改变,就能反映现在进食方式的改变。现在的人不像从前大碗喝酒,越来越讲究形式感、仪式感,成组的温酒、凉酒的不同用法、越来越讲究形式感、仪式感的酒器,这就是一种回归。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