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热字之二:减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6-02-29 10:53:49 | 来源: 中国政府网 |
核心提示:“减”源自“简”的理念,但凸显的是实施路径。“减”要出招,招招动的是政府的“奶酪”。
通往“民富”与“国强”,信念上需要持久做加法,但方法上却常常需要从减法入手。这也是本届政府“减”字当头的原因所在。
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首场记者会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便开宗明义阐明立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削减三分之一以上。随即他代表本届政府郑重提出“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这一减法逻辑十分清晰:当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民生刚性支出不减反增,那就需要首先削减政府开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要用简朴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李克强甫一上任便亮明观点。本届政府施政由此打上鲜明烙印:政府权力要为人民做减法。“减”,亦成为李克强提及最频的字之一。
“减”源自“简”的理念,但凸显的是实施路径。“减”要出招,招招动的是政府的“奶酪”。
这是一个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提速的过程。原定5年内砍掉三分之一行政审批的目标,两年即告完成,实现总理所说的“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李克强继而提出新的要求: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继续减少红顶中介组织,继续减少不合法不合理收费。力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减轻群众经济负担。2014年以来,国务院分5批取消27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总量减少近一半。
减法甚至有一直做到零的决心:以2015年5月国务院决定为标志,“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政府权力的“减法”,直接换取的是市场活力的“乘法”。近两年来,新注册企业每天都在12000家左右。
“减”的另一大动作便是减税降费,特别是对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实施精准减税。李克强明确说,这本身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他强调:“不是只有增加赤字、搞大工程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给企业减税降费,同样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5年,政府共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税3000亿元以上。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新注册企业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不仅让它们“生”下来,还要让它们更多地“活”下来。而此时减税,尤其对这些新生的小微企业来说,就像“及时雨”。政府这样的减法,换来的注定是市场主体的加法,其积极意义表现在,政府虽然可能会暂时减少财政收入,却帮助许多困难企业度过难关,长久来看,也涵养了税源。
“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新的施政理念。它还体现在其他方方面面的细节中。据《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回忆,李克强总理曾对报告起草提要求,专门强调一点:“做不到的不要写。”
知微见著,“减”的理念无处不在:尤其是最重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处处体现。(凤凰评论 陈轩)
新闻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强化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的联合声明2025-05-14
-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2025-05-14
- 国台办: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郑重宣示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2025-05-14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两岸同胞褔祉紧密相连”——两岸专家学者呼吁台湾同胞做出明智选择2025-05-14
- 促进闽台交流合作 今年海交会将有四大提升2025-05-14
- 中国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