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香港艺术节的“台前幕后”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2-24 10:48:30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表演《享利五世》剧照
北京京剧院表演《沙家浜》剧照
自1973年首次亮相以来,香港艺术节已走过将近半个世纪。40多年的时光将其打磨成亚洲区内首屈一指的文化盛事,雅俗共赏、包罗万象。
2月19日晚,第44届香港艺术节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揭幕,14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将在1个月时间内献演119场演出,其中包括15部世界首演作品及12部亚洲首演作品。截至开幕当天,超过八成的门票已经售罄。
国际大师云集、演出场场爆满、观众“跨国追剧”,香港艺术节缘何好评如潮?除了观赏演出之外,观众还能怎样与艺术大师互动?本届艺术节又有哪些不可错过的精彩?记者走访了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解读艺术节的“台前幕后”。
为何经久不衰?
国际化专业化打造艺术节
“国际化、专业化”,何嘉坤这样形容艺术节。这两条标准,不仅“律己”,也同样“律人”。她笑说,所有与艺术节合作的组织或团体都必须兼具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而这正是艺术节长盛不衰的“秘诀”。
44年前,一班有识商人认为香港在演艺文化范畴缺乏建树,便合资举办了第一届香港艺术节,从世界各地寻找不同艺术领域的顶尖人才,借表演探索生活的意义。
何嘉坤反复强调说,艺术节从来都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无论经典巨作抑或创新演绎,所有演出都必须能使观众眼前一亮,进而激发大众对艺术的兴趣,“这不仅是艺术节的使命,更是我们挑选节目的宗旨”。
经典恒久不衰,值得反复玩味。2016年正值“戏剧之王”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倾全团精英访港,一口气呈现“王与国”系列三部曲,包括《亨利四世》上下集和《亨利五世》,场面恢弘、剧力万钧、人物睿智,小小的舞台再现了亨利五世由玩世不恭的少年成长为一代枭雄的传奇故事。
而当经典遇上新解,创意的火花更加光彩四射。何嘉坤特别为记者推荐了一部大胆的由莎士比亚悲剧作品改编的亚洲版《麦克白》。一对现代夫妇回到远古时代的中国,变身残酷无道的麦克白伉俪,最终也会如莎翁笔下那样,以悲剧收场吗?这部由香港本土艺术家邓树荣导演、改编的戏剧,以亚洲美学精神解读莎翁作品精髓,甫一出场便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今年有何亮点?
“加料节目”精彩多元
除了“台前”,幕后的世界同样变化万千。何嘉坤兴致勃勃地拿出一本小册子,向记者介绍艺术节“加料节目”。
顾名思义,“加料节目”是台上表演艺术的延伸:在一场场音乐大师班、文化讲座、后台解码及电影中,演者走下舞台、观众走进幕后,来来往往间灵感得以分享、艺术得以传承。
音乐大师班是何嘉坤的“重推”,她笑称“哪怕旁听也是一种享受,欣赏之余更能理解大师何为大师”。今年的大师个个来头不小,包括合唱团指挥总监尼古拉斯·芬克、俄罗斯钢琴家梅尼可夫、国际管风琴师乌尔里克·波米等。在大师班中,他们倾囊相授,示范实战技巧,为后辈传授心得。
另一场盛事当属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总监格雷格里·多兰的文化讲座《莎士比亚四百年》。被誉为“当代最佳莎士比亚演绎者”的多兰曾执导超过2/3的莎翁剧作,他在讲座上详解莎翁魅力,并剖析这位文学巨匠的深远影响。
而北京京剧院后台解码,则将观众一把拉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演员预备演出著名张派京剧《沙家浜》的过程中,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看到演员的面部化妆,而且可以细细品味那个时期的戏服和布景,一览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异同。
何嘉坤补充说,根据以往经验,许多观众都是艺术界的内行,而且“有备而来”,有时连她自己也会被观众与演者的交流所惊艳。
有无“香港元素”?
国际的就是香港的
虽门票售卖火爆,香港艺术节却鲜有盈利。何嘉坤告诉记者,2016年艺术节的年度预算约为1.1亿港元,其中30%来自政府拨款、37%来自票房收入,余下的则有赖于香港各大企业、慈善基金会和热心人士的捐款赞助。
她直言,作为一项非牟利活动,香港艺术节能达至收支平衡已属难得。政府拨款多以场地租金的形式“返还”,票房收入和赞助则用以艺术节的其他各项运作开支。
当记者问起艺术节中的“香港元素”,何嘉坤坦率表示,“国际的就是香港的”,香港既是国际城市,在此融合的艺术又何尝不是香港的呢?(陈然 文/图)
新闻推荐
- 两岸林博会在三明启幕 逾500名台胞参展参会2024-11-08
- 台企深掘进博机遇:“回头客”续前缘 “头回客”觅新机2024-11-08
- 第六届“海峡两岸校园(网络)歌手大赛”正式启动2024-11-08
- “亲,来品茶”两岸青年武夷山打卡系列活动(茶博会季)即将启动2024-11-08
- 台青追梦贵州行:探寻中医文化 感悟康养魅力2024-11-08
- 了却三代人夙愿 台胞姐妹回湖南道县寻亲祭祖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