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引力波”背后的科学精神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6-02-16 09:56:25 | 来源: 解放日报 |
资料图:引力波
春节里舆论“爆点”不少,但最具震撼意义的“真新闻”,还属大洋彼岸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一时间,这个物理学最尖端领域的名词红遍全球,也刷爆了许多人的朋友圈。无论学不学物理、做不做科学,在如潮的引力波科普文章和视频下面,人们争相点赞转发,很是“不明觉厉”,却也难掩好奇之心。
很难说有多少人能读懂引力波的重重奥秘。尖端科学本质上还是“少数人的游戏”,大多数并不谙此道的普通人,难免成为“门外汉”。但我们一点也不必为此羞愧。站在门外,不等于不能感知科学的神妙,不等于不能分享新发现的欣喜。我们不懂引力波,不妨碍我们想象这场科学盛宴的历史性意义——它证明了一百年前爱因斯坦拥有的先见之明,它接收了亿万年前黑洞发来的跨时空信息,它打开了人类认识宇宙的一扇窗口,它意味着未来可能有着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
最重要的是,它让人感受到科学本身展示出的力与美,以及源自科学精神的那种本真的激情与狂喜。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莱夫在致全校师生的信里写道,引力波这个“重要的故事”,体现了基础科学中的一个悖论:基础科学的研究是艰苦、严格且缓慢的;但与此同时,它也是激动人心的、革命性的和具有催化作用的。“如果没有基础科学,我们最好的猜想将不能得到任何改进,而‘创新’也只能是周围的边缘修修补补。只有随着基础科学的进步,社会也才能进步。”更易于记诵的,是致力于引力波探测的LIGO团队一句告白:“这就是科学,我们不挑容易的事做。”
“不挑容易的事做”,自然意味着艰辛的科研攻关。单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太多稀奇。人们大多知道,科研是一条苦行僧之路,只是未必能想象引力波探测会多么“不容易”。但引力波探测不同于一般科研攻关之处,除了人力、物力、财力的空前投入和科研人员需耐受的空前寂寞,更在于其空前的未知——爱因斯坦的伟大猜想已经存在了100年,但在这次细微波动被捕捉到之前,没有人敢断言爱因斯坦一定是对的,也没有人敢预测证明这个伟大的猜想,是不是又要花去100年。
明知难为而为之,是基础科学的艰难所在。而当大量的投入与付出近乎不计成本地投向这个领域,其为的就不再是实用而功利的现实目的,而在于原始而本真的理想追求。毋宁说,这就是科学之不同于技术的关键所在——切技术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但科学却往往超越实际问题,通达理想和信仰。并不是说科学无关现实,恰恰是那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最后会为现实带来超乎想象的回馈。
设想一下,如果一开始的眼光就瞄向现实回馈,可能就很难坚持下来。事实证明,那些被实用目的所左右的科学探究,最终往往不能跑到终点,甚至成为泡影。其他许多方面亦是如此:愈是刻意追求,愈是越行越远,只因为起初的目的过于功利。基础科学是这样,人文研究是这样,甚至一些偏实用的领域也是这样,功利往往是探究未知的最大杀手,也是通向理想的最大障碍。
这方面,我们的教训不谓不多。坊间关于引力波的种种评论中有一句话:“中国不能输在‘引力波’起跑线上。”论者问道:“为何又是美国获得了重大科研成果?”老实说,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发现,实现的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未必要特别强调国别。但另一方面,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呼声,也有值得深思之处——探测到引力波固有先后,但探测引力波背后的科学精神、理想情怀和社会氛围,我们能否同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呢?
新闻推荐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
- 台湾各界:期盼已久,热烈欢迎2025-01-20
- 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往返班次增加至24个班次2025-01-20
- 世界各地蛇年生肖邮票“上新” 你最pick哪一款?2025-01-20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