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6-12-23 14:16:17 | 来源: 人民网 |
12月22日,喜马拉雅山南麓加德满都山谷上空袅袅传来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唱腔。伴随着音乐,尼泊尔上百观众随着《牡丹亭》唱腔如痴如醉。“我知道英国有莎士比亚,但却不知道在亚洲的中国还有一位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文学家、戏剧家和诗人。今天终有机会一睹这位大戏剧家的作品,非常精彩,这是跨域喜马拉雅山的时空邂逅”。前尼泊尔航空集团主席塔帕动情的说。
纪念活动征服在场观众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虽不懂汉语,但明代传统服饰加上举手投足、颦笑动作表演,丰富生动的表情,舞台上的杜丽娘楚楚动人,柳梦梅风流倜傥,才子佳人的水袖曼舞征服了尼泊尔观众。“表演得非常精彩,惟妙惟肖,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塔帕表示。很多尼泊尔人听说前几场演出的精彩慕名而来,狭小的院落站满了观众,就连舞台后面的楼顶上也聚集起观看的人群。江苏省艺术团团员奉献的演出剧目还包括歌舞、武术和木偶等。
这是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一部分。与演出并行的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展览。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院落内布置的简洁精致,一进门就看到沿着道路展出的汤显祖及莎士比亚作品。尼泊尔文化中心大楼门口矗立一块题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展板。一楼大厅内主题展览,由“时代与传奇”、“梦与真”和“我@汤显祖”三大板块组成,借助生动的图片、《牡丹亭》里服装展示及VR虚拟影像、大屏幕、平板电脑等手段,介绍汤显祖所处时代、经历、故居、文学成就和他对世界戏剧史的巨大贡献和影响。汤显祖图片展,介绍汤翁的生平、艺术成就和汤翁故里抚州的概况。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中国文化附之以现代科技,引起了尼泊尔观众的浓厚兴趣。
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尼泊尔9岁小学生妮娜塔用虚拟影像观看了汤显祖的故居,在服装前面自拍,用平板电脑观看昆剧的上妆和卸装,兴奋地跑来跑去。“我能看到汤显祖的房子,非常好奇。这是我第一次来这里,也是第一次认识汤显祖。中国人过去穿这样的衣服,住这样的地方,非常喜欢中国文化。” 妮娜塔告诉本报记者。不仅妮娜塔,尼泊尔观众也都兴奋地挤在一起抢着合影和使用现代虚拟影像观看汤显祖故居。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纪念演出和图片展在尼泊尔举行,这个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时空邂逅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广泛共鸣。尼泊尔音乐与戏剧学院院长萨布哈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同时代的人,他们创作的作品源远流长。“他们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魅力的艺术在尼泊尔展示,是尼泊尔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拉近两国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希望在尼泊尔能看到更多纪念汤显祖这样的文化活动。”
“非常高兴能在尼泊尔看到同一年出生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及作品的展示,我站在这里的原因就是两位历史巨人展示给世人互信。” 英国驻尼泊尔大使馆文化参赞伊利克对本报记者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展示了“爱”和“激情”,这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精神理想,将这种精神在尼泊尔展示,不仅促进了尼中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局面。
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尹坤松对本报记者说,活动重点是介绍汤显祖的人文思想、精神文脉和中国戏剧的艺术成就,以扩大汤显祖和中国戏剧艺术的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公元1616年,中国的汤显祖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先后逝世。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却不曾相识,但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用各自的艺术追求和惊世作品,共同划出了戏剧艺术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道光芒。”
作为同一时代两位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人都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对世界的理解融入了他们的作品,展现出殊途同归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日益活跃的大背景下,两人冥冥之中在世界各国的“缘分”也在情理之中。
国际
记者走在尼泊尔的大街小巷,会深深感受到尼中人文往来、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来自尼泊尔人的中文问候“你好”迎面而来,让人感到亲切。越来越多的尼泊尔人对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机会感兴趣。汉语热遍及尼泊尔。很多尼泊尔学校自发开办汉语班,自己设立汉语老师,举办“中国月”等活动。
目前由尼泊尔阿尼哥协会翻译的尼语版《西游记》正在尼泊尔热播。“中国节”、“中国文化加德满都论坛”等已经陆续举办多届,“孔子学院”、“新知书屋”等已经走进尼泊尔人的生活,每年一度的“春节”已经深入尼泊尔人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尼泊尔国家电视台共同签署了“电视中国剧”框架协议,在尼泊尔将陆续播出中尼多部电影和电视剧。
组织翻译了尼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代主席帕塔拉伊对本报记者说,古代历史就有法显和玄奘前来尼泊尔取经,尼中两国文化就源远流长“汤显祖历史作品在尼泊尔以现代技术手段展出,这是尼中人文交往、文明互鉴的强大生命力所在”。(人民网加德满都电 记者 苑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