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台商的“与时俱进”:从向外转移到就地转型

图片默认标题

 

资料图

 

中新社宁波10月27日电 题:宁波台商的“与时俱进”:从向外转移到就地转型

 

虽然已经65岁,但扎根浙江宁波的台商曾盛明依旧对智慧信息保持热忱,并在厂区里也装上了各式电子屏,车间墙上、设备上也到处可见二维码。

 

扎根宁波多年,面对转型升级压力,不少台商和曾盛明一样,开始主动适应大陆经济新常态,深化与大陆的产业融合。不少台商坦言,一味“向外转移”不如“就地转型”。

 

长久以来,台商投资大陆普遍采取“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海外销售”模式,凭借大陆低廉的土地、人力和环境成本,在需求强劲的外销市场中获利。

 

如今,大陆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大陆的台湾企业也因此深陷转型升级的阵痛中,不少台企纷纷向人工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各国转移。

 

但在宁波扎根15年的东毓(宁波)油压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桢堂认为,大陆仍是自己投资布局的首选。

 

“如今大陆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市场规模比东南亚大得多。”杨桢堂表示,虽然近年来大陆生产成本在上升,但东南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大陆产业配套比东南亚国家更齐全,优惠、扶持政策更加到位。

 

走进位于宁波奉化的宁波亚德客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企业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全自动生产线上机械手臂自行运转的忙碌景象,抓取、打磨、成型、放置……95秒内,一个气缸部件毛坯就转变为成品。

 

亚德客国际集团大陆事业群总经理李怀文说,由于导入半自动化生产模式,基本消化了人工成本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手工操作的传统流水线相比,每台机械手臂每天的产能为3800套气动元件,用工减少一倍多,生产效率提高了30%。

 

当下大陆积极挖掘“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不少台企不再只当“看客”,也积极在产业中融入“互联网+”的基因。

 

曾盛明告诉记者,“近年来,大陆提出‘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把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研发,使每台机器可联网进行售后服务,用增值服务让产品更具竞争力。”

 

“不只我们在努力,当地政府也积极帮助我们实现信息化转型。几年来,企业共拿到政府相关补助和奖励近70万元人民币,超过了企业在信息化设备上的总投入。”曾盛明表示,转型之路令人期待,预计今年公司的营业额同比增长将超6%。作者 李佳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