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会颁给一个音乐人?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6-10-14 11:21:36 | 来源: 海外网 |
鲍勃·迪伦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3日19时揭晓,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的获奖者是以民谣歌手出名的美国人鲍勃·迪伦。随着结果公布,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继续陪跑,公布之前一度热传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也最终无缘诺奖。
这一获奖结果公布之后引起广泛争议,毕竟,鲍勃·迪伦并非此前盛传的获奖热门人选。虽然诺贝尔文学奖经常爆出冷门,舆论热炒的人物并非都能最终获奖,比如村上春树连续多年领跑获奖赔率第一,至今仍未染指该奖项。毕竟世界文坛有资格获得诺奖的人物有数百人,而真正能最终获奖的只有一个,很多优秀的作家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纳博科夫、米兰·昆德拉、托马斯·品钦等都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最终能获奖的人物也往往会引起争议,2015年的获奖者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以报告文学写作为主,当时就被认为是“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
不过,此次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真正让大家震惊的,不是所谓的非热门人选,而在于鲍勃·迪伦更多以音乐人(作曲家)的身份知名,在很多人心目中,他并非以小说、诗歌等传统文学形式创作而闻名的作家。
当然,鲍勃·迪伦绝对称得上是乐坛上教科书式的人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与他的摇滚乐风靡世界,《在风中飘荡》、《像一块滚动的石头》等歌曲至今仍广为传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处在一个混乱的年代,肯尼迪总统遇刺、反越战运动、女权运动、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运动、嬉皮士运动、性解放运动等等,各种思潮主张在美国盛行。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文化繁盛的时期,“垮掉的一代”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后现代主义艺术,以猫王、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等为代表的摇滚乐。鲍勃·迪伦就是在这一时期以摇滚音乐知名的,1962年他推出处女同名专辑《鲍勃·迪伦》。与在美国引起“英伦入侵”风暴的披头士乐队不同,鲍勃·迪伦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添加了更多自己对社会的思考,早期具有明显的抗议民谣风格,与时代的距离更加贴近。因此,鲍勃·迪伦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也被广泛认为是当时美国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尽管他本人否认这一点)。
这一次鲍勃·迪伦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在其音乐中融入的思考。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所说的,“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的知识界就开始注意到鲍勃·迪伦作品中的文学价值,甚至有批评家将其称为弗罗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1976年,美国前总统卡特就曾经在总统竞选中大量引用鲍勃·迪伦的诗句,并赞赏其为“伟大的美国诗人”。1990年1月,法兰西文学院就曾经向鲍勃·迪伦颁发“文学艺术杰出成就奖”。1996年与2006年也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在作品内容上,鲍勃·迪伦紧扣时代主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对社会进行猛烈的批判,这与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略萨提出的“文学是一团火”的文学主张不谋而和。《滚石》杂志评论称“鲍勃·迪伦的音乐彷佛在暗喻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随时自省隐秘内心和生活现状,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引导我们朝着懵懂未知的方向前进”。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即便是音乐人的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当之无愧。
正如瑞典科学院常任秘书萨拉·丹尼斯在回答鲍勃·迪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家,此次获奖是否就意味着文学范围的扩大时称,“如果我们回首历史,就会发现5000年前的时候,荷马和萨福也写下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我们现在依然在阅读欣赏荷马与萨福的著作,鲍勃·迪伦也是如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在变化,载体也在变化,中国人常说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不就是很好的据证吗?我们大可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他的“音乐范儿文学”。(文/李鹏宇)
新闻推荐
- 习近平离京赴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2024-11-13
- 习近平的拉美情缘2024-11-13
- 丁薛祥出席“加强早期预警,共筑气候适应的未来”高级别会议并致辞2024-11-13
-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2024-11-13
- 国台办:乐见两岸青年常来常往、走近走亲2024-11-13
- 聚焦反“独”促统 第十七届黄埔论坛在广州召开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