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探秘》第一集太空楼阁

图片默认标题

 

资料图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1992年我国确立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为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为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为空间站阶段。在完成了载人轨道飞行,实现载人航天第一步战略目标后,我国2004年12月开始启动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成立空间实验室系统,研制天宫系列航天器。2006年,航天器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并命名为“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大闹天宫”,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所以用“天宫一号”为飞行器命名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也寄托了华人的无限憧憬。“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总长度有10.4米,舱体结构的最大直径有3.35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一号”技术负责人杨洪介绍说,“它分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是一个密封舱,是航天员驻留、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资源舱是一个非密封舱,安装有动力装置、推进系统等相关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交会对接机构、测量设备等。”

 

“天宫一号”就像中国未来空间站的一个先头部队,它身上所承载的任务就是,在未来能把宇航员送入太空,开展一系列工作而做出的准备,它是中国太空屋的第一块基石,也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杨洪介绍说,一是与“神舟”飞船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二是完成飞船与“天宫一号”组合体的控制和管理,包括姿态和轨道的控制、舱内的大气环境控制等;三是开展相关实验,包括空间科学实验、空间医学实验、再生生(命)保(障)实验等;四是进行空间站的技术验证,为中国未来建造空间站奠定技术基础。

 

“天宫一号”在太空书写了精彩的篇章。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时14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对接成功。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船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天宫一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也就是短期无人照料空间站的能力。

 

如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经终止数据服务,将坠入大气层烧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作为继任者,“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奔赴太空,接过了“天宫一号”的接力棒。虽然和天宫一号外貌差不多,但“天宫二号”的装备更豪华、装载量提高、内部环境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天宫二号”的系统设计是模块化的,也就是说它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更换和在轨维修,这在国内空间领域属于首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式主任陈显峰介绍说,“天宫二号一大突破是实现航天员中期驻留,为此,“天宫二号”对载人宜居做了重大改善,具备两名航天员在轨工作30天的能力,除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还是中国航天最忙碌的空间实验室,进行的各类试验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十四项,而且都是高精尖的实验任务。”

 

除了内部结构大不相同外,“天宫二号”与“天宫一号”的任务也有所不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绍说,“天宫二号”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实验室,它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实验和空间应用以及航天医学的实验,二是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运营的关键技术。

 

的确,“天宫二号”在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战略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18年发射三舱空间站也就是长期有航天员照料的空间站的首舱,组装工作将于2020年完成,2022年投入全面运行。外界猜测,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 年完成历史使命并退役,届时中国空间站可能将成为唯一的在轨运行的太空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