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播中国文化的海外青年志愿者一同跨年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1-04 11:19:57 | 来源: 海峡飞虹 |
海峡飞虹(记者 韩新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以及“1+16”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的不断夯实,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奔赴中东欧地区,通过教授汉语来搭建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各领域合作的文化桥梁。可以说,这些志愿者已经成为了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青年使者。本台驻波兰记者走近工作和生活在罗马尼亚的青年海外志愿者,倾听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以及他们的新年愿望。
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是和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建立不久的一所年轻孔院,而同样年轻的志愿者绝对是这所孔院里最朝气蓬勃的群体。他们基本都是在校的大学生或者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至于当初为什么选择到海外来当志愿者,虽然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罗马尼亚人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当代的中国。正在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的李钊也是一名志愿者。他说:“孔子学院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包括展览、文艺演出等等,传播中国文化。我是这里的一个留学生,每次他们有活动,我都会来参与,帮一些忙。慢慢我觉得这个集体做的事情很有意思,它让外国人改变了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让他们知道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很有魅力。也让他们理解到中国文化是和谐的文化,我们可以共存、共同发展,共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然后我就想,如果我也能加入到这个家庭中来,我是不是也能做一些事情。”
在海外志愿者的经历也让这些年轻的学子得到了很多不同于其他同龄人的收获,有了这番经历志愿者们更加具有独立生活的经验、开拓的视野和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李瑞红说:“身处国外,才能感觉到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和国内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有一个欧洲很著名的指挥家,他现在已经70多岁了,跟我学汉语。他经常会告诉别人,汉语是未来的语言,是一定要学的,未来都需要会中文。他还说,汉语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势不可挡的。我们出来之后才深刻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这和在国内体会到的是不同的。”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曾风靡一时的网络名言也正好可以表达这些志愿者的感受。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钟濠洋认为,当志愿者的经历让他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重新的认识。他说:“原来在国内看到的和接触到的都是身边的朋友和师长,他们的教导都是局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是在国内的,是国内的经验。这次自己出来可以多看看,多了解一下国外的风土人情,社会现状。未来我可能就不会像他们预想的那样,从事他们想要做的工作,未来也可能从事一些国际化的业务。”
当然在担任一名海外志愿者的过程当中,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也收获了温暖和友谊。来自重庆师范大学的刘洋说:“前段时间我的kindle 丢了。它是我男朋友送我的,对我有很重要的意义,可是有一天,我的kindle 不见了,而且那段时间特别想家,这些事情交织在一起,整个人就特别难受。后来我所在学校的孩子们和校长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们一起悄悄地给我准备了一个很大的惊喜。在圣诞晚会的时候送给我鲜花和礼物,打开一看竟然是Kindle。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原本以为自己只是一位普通汉语老师志愿者,我所做的就是一个教师的本分,但是他们这样对待我就像家人一样。(在异国他乡能感受到这样的温暖,任何语言描述都是苍白无力的。)”
对于这些年轻的志愿者,布加勒斯特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董京波说:“我觉得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们年轻。他们给人展示了中国年轻人的形象。例如公派教师一般会是四十、五十岁甚至六十岁都有可能。像他们这么年轻的公派教师也很少。如果说念完博士就不是这个年纪了。年轻,这就是他们的优势,也是他们不同之处。这些志愿者展示了中国年轻人的面貌,也给他们自己提供了一个机会。这就是志愿者和教师之间最大的一个不同的地方。”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远在罗马尼亚的志愿者们在2016新年到来之际也向祖国、向亲人表达了祝福。正在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的志愿者李钊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希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作为一个汉语志愿者教师,我希望孔院越来越顺利、办得越来越好,让更多地罗马尼亚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喜欢和认可中国文化。作为个人,希望自己的家人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希望自己的学业、事业一切顺利。”
2015年就要过去,2016年就要到来。当午夜的钟声响起,这些远在在罗马尼亚传播中国文化的青年志愿者聚在一起,一起倒计时迎接新的一年。从他们的热情、活力与激情当中可以感觉到,这段经历一定会在他们的记忆里留下不能忘却的一章。也衷心祝愿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新年快乐,取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