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王”到“耶稣”:孙中山开启纪年新历史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年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旦,黄帝纪年用至辛亥十一月十二日(1911年12月31日)为止。自此,从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开始,一直沿袭到清朝末年,前后共用了二千零五十多年的帝王纪年法终止。

 

1912年元旦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同时也使用国号“中华民国”纪年。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以公元纪年为主要形式的阳历在近代中国的蜕变,也从广阔的层面上展现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及社会心态某些方面的重要变革。因为纪年问题不仅仅关涉近代中国现代性追求中的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还涉及政府政治权威的建构与民众传统习俗的改造。

 

比较明显的例子,如明清之际,明末遗民怀念故国,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顺治在北京建立政权后,仍用崇祯十八、十九年,以至二十几年,以表示自己不降清朝。辛亥革命前,清末革命党人反对清朝君主专政,不用君主年号纪年,乃采用黄帝纪年或共和纪年。

 

那到底我国历史上有哪几种纪年方法呢?

 

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方法。天支就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古人把十天干(天干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排列组合,成为六十个不同的单位,六十是依次循环,第一个单位是甲子,第六十个单位之后,又轮到第一个单位。其中干支名称,参差错综,故又称花甲子,后谓年满六十为“花甲”,即由此而来。天支纪年一般认为是从西汉后期开始。过去常用天支纪年作为书籍、诗文题目:清俞正燮(字理初)着《癸巳类稿》,即因他癸巳完成此书。

 

《癸巳类稿》
《癸巳类稿》(图片来自网络)

 

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长我国特有的纪年方法,是我国古代帝王为了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建元以后,凡新君即位,例于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历代相承。

 

我国自有年号后,年号就成了皇帝即位后所必须有的标志,用不用这个朝的年号,即说明承认不承认这个政权。三国时魏、蜀、吴三个政权,以魏纪年为主,则是以魏为正统;以蜀纪年为主,则是以蜀为正统。

 

西历,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制定的历法。是自罗马大政治家儒略·恺撒(Caius Julius Caesar)开始的,是在埃及历学的基础上改订的罗马历法。

 

公元(Anno  Domnini,意为“基督纪元”)但并非自基督降生起即行使用的纪年体系, 而是在耶稣死后50多年时向前逆推得到的。人类文明史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于公元前(Before Christ)。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阳历取代阴历成为官方主导的计时方式,纪年变革是政权鼎革的重要特征之一,陈旭麓就说:“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今台湾地区仍使用中华民国纪年。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乃和:《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海豚出版社,2012年。

[2] 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

[3]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