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逸仙带你游翠亨
编辑: 陈钧 | 时间: 2016-08-17 17:35:28 | 来源: 海峡飞虹 |
广东中山,古称香山,是的侨乡。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中山。孙中山先生就出生于中山市东南部的翠亨村。翠亨,据传清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蔡姓人在此建村,地处山坑旁,名蔡坑。后人见该村山林苍翠,坑水潺潺,风景优美,且方言:“蔡”与“翠”、“坑”与“亨”谐音,又寓意万事亨通,清道光初年改称翠亨,沿用至今。小编今天带您找寻孙中山先生的足迹,领略这里的风土人情。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南、北、西三面环山,东临珠江口,距中山市城区20公里,距广州城区90公里,距澳门30公里,隔珠江口与深圳、香港相望。该馆成立于1956年,目前管理范围20万平方公尺,从业人员135人,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馆目前有三个机构名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
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的翠亨村,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故居建筑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两层楼房,并设有一道围墙环绕着庭院。故居正门南侧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正门上有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边设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此。
1892年26岁的孙中山风华正茂,正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此时孙家生活因孙眉在檀香山的创业成功而得到改善。是年,孙眉寄钱回乡,准备在1885年所建旧房的基础之上扩建,改善居住环境。孙中山主导了这项工作,今天我们看见的孙中山故居主楼便是他设计和主持修建的。主楼的最大特点是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即外洋内中,在地人戏称这种房子为“西装屋”(好像传统的中式房子外穿了一件“西装”一样)。孙中山把西方建筑风格和装饰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结合,追求个性突出,为传统的翠亨村带来西洋文化的新鲜气息。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的灰雕,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翠亨村三面环山,东面向海,全村绝大部分民居都是座西向东,这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所形成,也符合所谓“紫气东来”的风水理念。孙中山故居却一反传统与全村的座向相反。
酸子树
故居小院里,有一棵参天大树,周长达2.7米,高12米,被称之为“酸子树”。这是孙中山17岁那年从美国檀香山带回的种子种植的。现如今,这棵树已130多年。树原本是笔直的,但在上世纪30年代不幸被台风吹歪。郭沫若1962年来这里参观时,曾感叹道:“酸豆一株起卧龙。”因此,这棵树也被翠亨村人称为“卧龙树”。
翠亨人物
翠亨村傍山濒海,气候宜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置身于林木葱茏、鸟语花香之中。人杰地灵的翠亨村名人辈出,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陆皓东、杨鹤龄、杨心如最为著名,被誉为“翠亨四杰”。
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陆皓东
陆皓东与孙中山同是翠亨村人,并常与孙中山谈论倾覆朝廷之事,1895年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决定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他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孙中山后来赞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四寇堂”老主人——杨鹤龄
当年与孙中山、陈少白、尤列被称为“四大寇”,杨鹤龄以此为荣并自己在澳门的寓所命名为“杨四寇堂”。在革命发轫初期,他曾变卖祖业资助孙中山宣传革命。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聘其为总统府顾问。
爱国不求官——杨心如
杨心如经常与孙中山谈论天下兴亡大事,因深受孙中山爱国思想的影响,后跟随他参加反清活动,并经常带着孙中山的指令,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香山、香港等地,立志为救国救民而献身。时人称他为“爱国不求官”的人。
翠亨围墙
该围墙是村民委防盗而设,建于二十世纪初,现存300米,为方便观众进入农具展览参观,拆开围墙一小段陈列于此。
翠亨村水田
孙中山一家靠租耕位于村东北俗称“龙田」的二亩多翠亨孙氏祖尝田为生。童年的孙中山就像一般的农家子弟一样,他经常跟随二姐孙妙茜做砍柴、割草、拾取猪粪等劳动。年纪稍大一些,便要跟随父亲下田插秧、除草、打禾。孙中山后来多次和宋庆龄谈起:从那时起,他就想到“中国农民的生活不应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白饭吃。”
祈福楼
蝙蝠是我国民间百姓祈愿福祥的吉祥的化身,翠亨村人杰地灵,长年有蝙蝠翩跹而至,翠亨村民还建起了祈福楼迎接蝙蝠栖息繁殖。如今,这间栖息着大批蝙蝠的祈福楼还成为了孙中山故居与孙中山纪念中学共建的一个自然生态研究实验基地。
五人飞艇
五人飞艇是中山当地百姓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劳动和生活技能而创造的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清末诞生至今,一直得到活态传承,特别是在中山北部的东凤、南头、小榄等镇区传承至今。
三乡茶果
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内容丰富:正月初一做豆捞奉神;农历三月初三、七月节、中秋节家家制作叶仔供奉祖先;农历七月,村民轮流吃濑粉;九月初九重阳节村民蒸白水饺奉神;到了岁末,村民做角仔压岁。
杏仁饼
中山杏仁饼是广东中山传统的汉族名点。本为易味庐饼家创制于本世纪初,两三年后,又有咀香园饼家异军突起。所制之杏仁饼与易味庐齐名,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为鼎盛期,产品远销至美洲和东南亚各国。入口杏仁香味浓郁、酥化甘香,深受食客欢迎。
九大簋
“九大簋”是盛行于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盛宴的总称。这种传统礼俗,广东人一直保留下来,只是因时代变迁而有所改易。传统的九大簋有这九道菜:第一道菜,乳猪拼盘或用红烧乳鸽代替。第二道菜,发菜扒鸭或发菜蚝豉,也可用发菜配猪脚猪脷。发菜与“发财”的发音十分相近。第三道菜,豉汁蟠龙鳝或蒜子焖大鳝。第四道菜,蜜饯或白灼大虾也可白切鸡或豉油鸡。第五道菜,酥炸或清蒸生蚝(或带子)。第六道菜,香芋扣肉或果仁鸡丁。第七道菜,清蒸海鲜鱼,正所谓年年有“余”。第八道菜,时菜炒杂。绿花椰菜、西芹、荷兰豆、鸡杂,腊肉和鱿鱼等炒制而成。第九道菜,瑶柱粟米羹。吃完了前八道以肉类为主的偏油腻的菜后,来一碗口味清淡,香滑可口的粟米羹,既营养美味,又清喉润嗓,对肠胃也有好处。以前的“九大簋”就类似我们现在常说的八菜一汤。
沙溪凉茶
沙溪凉茶由隆都地区的轿夫黄汇在中医指导下,利用本地的生草药首创而成,有祛除病痛的功效。清末民初,黄汇所饮用的“伤寒茶”渐渐在有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流行,并改称为“沙溪凉茶”。沙溪凉茶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圃腊味
黄圃腊味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当地百姓利用本地的原材料,以刀工、腌制、晾晒、烘焙等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而成,色香味俱佳,清末民初,黄圃人还到广州等地创办腊味商号,推动了广式腊味食品行业的形成和发展。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榄菊花传统饮食
中山市小榄镇有“菊城”的美誉。清嘉庆甲戌年(1814年)举办了第一届菊花大会,以后每隔60年举办一届大型的菊花盛会。勤劳智慧的小榄人,以菊花入馔做出各种菊花美食,在岁时节令里尽情品尝,久而久之,成为了当地一项传统文化习俗。小榄的菊花宴也久负盛名,菊花宴用菊瓣所特制的菊花宴,如三蛇菊花羹、菊花炸鱼球、菊花蒸肉丸、菊花鱼榄、菊花鱼片、菊花鸡、菊花海鲜、菊花焖猪肉、菊花炒牛肉等,每种菜式都有肉的鲜味,更有浓浓的菊花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