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曾为五一劳动节题写“天下为公”

我们知道,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就是要实现权利平等,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不能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他希望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扫除压迫现象,最终实现民众政治地位的平等。

 

同时,他警觉地意识到要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不均、劳资对立的弊病,希望建立 “使富者不能以专制剥削民财,贫者乃能以竞争分沾利益”的制度,从而治愈中国的疾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工人力量不断强大,孙中山抱持其平等意愿,对工人群体伸出援手,以其力量推动着社会向更为光明的前景进发。

 

孙中山与劳动节

在孙中山年代,劳动节纪念活动也多表现为唤醒工人群体对劳动权利的争取。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第七卷第六期出版“劳动纪念专号”,发表了工人生活照片和工人题词,李大钊发表《五一运动历史》。孙中山为“劳动纪念专号”题写“天下为公”四字,以勉励工人群体以天下为己任,发挥劳动者的自身价值。

 

《新青年》第七卷

《新青年》第七卷

 

1922年5月1日至6日,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全国性大会——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此次大会得到了孙中山所领导的广州政府的大力支持,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会议地点。此次会议到会代表162人,共代表12个城市、百余个工会和30余万会员,通过了包括8 小时工作制案、罢工援助案在内的10 个决议案,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924年5月1日,孙中山先生出席广州市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表演说。他呼吁广大工人团结起来“组织一个工人大团体”, “同资本家争地位”,并学习俄国工人,做国民的先锋,到最前的阵线上去奋斗。

 

孙中山与工人

孙中山对工人遭遇十分同情。早年,孙中山辗转于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求学和生活,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以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几乎每次活动都少不了工人的身影,也使得孙中山有机会与中国的工人群体同甘共苦,更加了解工人。1912年10月,孙中山在对上海中国社会党演讲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工人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他认为世界一切之产物,都是工人用血汗所构成。所以工人不仅是发达资本的功臣,也是人类世界发展的功臣。

 

《新青年》第七卷

《新青年》第七卷

 

孙中山抨击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工人承受着强有力者的蹂躏虐待。有功于资本家却被资本家所迫害,这是资本家没有良心所导致。1920 年10 月,孙中山应邀参加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见证了中国工人阶级第一个工会组织的诞生,并发表长达2小时的演讲。他说,他素来最敬佩做工的人,是因为工人是世界、国家、社会最有益的人,而军阀、官僚、资本家是最有害的人,他要从官僚中夺回民权。孙中山对工人的同情,对工人作用的歌颂,对资本家的猛烈抨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人的觉醒。

 

孙中山积极对工会组织进行帮助。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经常乘轮船奔走海外,对中国海员的遭遇和生活看得清楚。1913年,他号召海员组织起来,先后在日本和香港建立“联义社”,这是海员的第一个团体。孙中山还颁布一系列政策法令对组织工会予以支持。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军政府,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的自由。这样在广州首先出现了华侨工业联合总会、茶居工会、藤器工会等一批工会,活跃了南方的工人思想。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时,于《内政方针》中提出“保护劳动”、“谋工人生计”、“提倡工会”等主张。孙中山还派国民党员到工人中去组织工会。在此力量的推动下,广州工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数量之多,远不是上海及北方城市所能及的,这一现象与孙中山领导的广州政府的支持具有密切关系。特别可贵的是,这些工会不是有名无实的“招牌工会”,而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具有力量的群体。1924 年10 月1 日,孙中山颁布《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工会条例》,规定工人拥有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以及罢工和组织工会等正当权利,目的“首在确认劳工团体之地位,次在允许劳工团体以较大之权利及自由,三在打破其妨碍劳工运动组织及进行中之障碍,使劳工团体得到渐有自由之发展”。这是中国首个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权利的法令,反映出孙中山对工会组织的支持。

 

孙中山对工人罢工也给予有效的支援。孙中山对工人罢工是同情和支持的。他说,罢工之事,工人不得已而为之。工人受资本家的苛刻对待所以反抗,不能责怪工人。他十分赞成有须下助于改良劳工情况的运动。特别是针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罢工斗争,孙中山更是竭尽全力。比如1922年孙中山得知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后,立即电令广州军政府财政部长廖仲凯筹款支援,并派员到香港慰问。孙中山还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成立时下设工人部,专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一改国民党此前缺少正式领导工人运动机构的状况。1924 年7 月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组织和领导了沙面工人罢工。面临港英政府的不断施压,孙中山不为所动,多次接见罢工代表,鼓励他们坚持斗争,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帮助。沙面工人罢工的最终胜利打破了“二七”惨案后的沉寂局面,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

 

孙中山解决工人问题的方法

工人问题是现代政治家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孙中山在考察欧美各国后,忧虑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对立严重等社会问题会在中国重现,期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主张待政权建立稳固后,采取与马克思的革命手段截然不同的4 项措施,即首先对社会与工业进行改良和变革,其次将运输业和交通业收归国有,再次运用国家暴力机器直接强制征收所得税,最后大力开办合作社以求公平合理分配,让社会劳动成果为全民所享。对于解决工人问题,孙中山保持乐观态度,认为“中国本来没有大资本家,如果由国家管理资本,发达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照这样的办法,和资本家不相冲突,是很容易做得到的”。

 

孙中山的理想是当革命成功后,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扩大社会生产,节制私人资本,促进公平分配等手段来解除工人的痛苦,调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大同社会。孙中山试图站在超阶级的层面,使中国“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调和”,以此解决工人问题,但在当时矛盾丛生、斗争尖锐的历史环境中并没有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陈卫民:《孙中山与早期广州工人运动》,《史林》,1995年03期。

宋翔:《孙中山、毛泽东工人观比较研究》,《赤峰学院学报》,第34卷第10期。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