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收藏十余万件文物 民间收藏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4-26 17:01:01 | 来源: 光明日报 |
高小山收藏的六角亭。资料照片
高小山收藏的作文簿。资料照片
惊奇、震撼,这是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
人们所赞叹的,是民俗收藏者高小山近30年心血收藏的十余万件民俗文物。规模之大,让很多参观者震惊。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文化宝库一探究竟。
近30年的收藏,从未间断
六盘山下的隆德县,位于宁夏的最南端。隆德县县城有一座废弃的学校,没有老师,也没有学生。那里存放着高小山收藏的民俗文物,不少人慕名前往。几乎每一个人在看过之后,都很激动。
穿过两道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各类藏品:有反映农耕文明的各类农具,有数量惊人的砖雕、石雕等等。楼房内,过道间,整个校园几乎找不到空地,都被藏品填满了。
高小山向记者透露:他自1989年开始涉猎收藏,从未间断过。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拉运藏品的货车从全国各地开进来,已累计有200多车。而隆德县的藏品只是其中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藏品分别存放在山西、江西、四川、陕西等地的库房里。因为运输成本高,那些藏品只能暂时存放。据称,为此每年需要支付的租金和看管费就达100多万元。
记者请高小山“盘点”一下他的收藏。高小山将这十余万件藏品分为28个大类。其中砖雕、木雕、石雕有2万多件,官帽、香包等刺绣作品有2万件,烟具、茶具有3万件……几乎所有上了“年岁”的老物件,都在高小山的视野之内。每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罕见藏品,实属难得
如此收藏规模,就足以让人惊奇?更难得的是,这里有许多难得一见的珍品。
在这所废弃的校园里,记者看到一个临时搭建的大棚里摆满了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牌匾,上面有慈禧、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等历史人物的名字。这些牌匾,有镶嵌在住宅上的,有悬挂在商铺上的。其中,最大的一块是张之洞题写的,长4.5米,宽1.8米。据统计,收藏在这里的牌匾总共有3000多块,可以成为研究牌匾文化的实物资料。
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3000多册家谱和上万件地契。这些家谱,既有印刷品,又有手抄件,总共收录了100多个姓氏,总字数在一百万字以上。尤其珍贵的是,有的家谱中不仅记载着家训,还绘有画像、宅院图、风水图。更具研究价值的,是明、清、民国和解放区的各类地契。其中有的地契五联粘贴,时间长达二三百年,跨越了几个朝代,有的地契还反映了家庭财产分割的状况,是研究家族史和社会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更被人看重的是5000多册古代医书和20万个古代医方。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雕版印刷的,也有用毛笔抄写的。有些医书年代久远,还留有翻阅的痕迹。因为目前没有对这类藏品进行任何整理、分析,其真正的价值还难以判断。收藏者一直期盼,这里面会有存世的孤本,有济世救人的良方。
抢救“老物件”,留住传统文化
高小山介绍说,他的收藏品来自于大江南北,且都分散于民间。而收藏的初衷,是为了留住传统文化。
“岁月沧桑,许多民间工匠转行、离世,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老物件’越来越少。”对此,高小山十分惋惜、痛心。这种紧迫感驱使他走乡串户登门收购被人遗忘的“老物件”。与此同时,他也特别注意捕捉这方面的信息:哪里的古民居要拆除了,他便立即前往,将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建筑材料买下来,然后一一编号,运回来重新搭建。他告诉记者,有一个被拆除的六角亭,因为部件太多,被编了1万多个号。由于工作做得细致,所以这些运回来的构件都可以复原,再现昔日建筑的风貌。
还有一次,高小山在湖南省常德市一个山寨看到有3种字体、5万多字的木活字印刷实物和制作工具,觉得很有价值,便想买下来,但因能做主的人外出打工未归,他便在那里等了一个多月。但是,外出的人回来后却不肯卖,甚至连加价后都不肯卖。直到高小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才被感动了,最终以友情价转让。
藏品虽多,但家底不详
据调查,全国目前有8000多万人在搞收藏,以收藏、贩卖各种古玩为业。有人分析,其中约95%的人是以盈利、增值为目的。只有不到1%的人是为了抢救、保护、传承、发掘其文化价值。高小山就是后者中的一员。
原籍甘肃、年逾五旬的高小山是学化工机械的。历史的机遇让他在矿业开发中获取了可观的收入,但热衷于收藏的他,却把大部分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民俗文物的收藏中来。到了2012年,他便将自己所有的产业都压缩、转让了,一门心思当他的“民俗文物收藏家”。
近30年的收藏,高小山花去了大部分积蓄。好在全家人都支持他搞这项事业,这也成为他的一个动力。即使在经费紧张时,他也没有卖过一件藏品。他说,我的藏品,是供展现、鉴赏、研究、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不是为了卖钱的,所以,藏品只进不出,一件也不卖。
高小山介绍说,他有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建一个建筑面积至少达到10万平方米的“中华民俗文化园”,供国内外参观者了解历史、回忆历史。他说,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建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馆。近年来,也有政协委员就此提交提案、发出呼吁,但却没有实现。在他看来,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隆德县县城,难以承载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所以他希望这个文化园能在省会城市落地。
收藏之路任重道远。高小山目前收藏的十余万件民俗文物中,大部分连基本家底都没有完全摸清,实物资料还没有建档,有的包装还没有开封,更不要说深入研究了。
“我有收藏的兴趣,也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于这些藏品的研究,却不是我一个人力所能及的。”高小山的这句话,也恰恰说出了民间收藏的一个“软肋”,那就是收藏者往往对藏品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如何充分挖掘这些藏品的价值,也是他们面临的难题。
对于高小山来说,他迫切希望能吸引相关专家,对这些实物和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过,由于藏品太多太杂,要是进行深入研究,“又需要多少行业的专家呢?”
“民间收藏之路,走起来确实不容易,我们也期待进行更多尝试和探索,让这条路越走越宽。”高小山说。(本报记者 庄电一)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