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基督教信仰

1891年3月27日,孙中山在香港参与创立基督教青年组织——教友少年会。事后他撰写《教育少年会纪事》一文,载于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中西教会报》上。这一年他25岁,正在香港西医书院读大四。

 

可以说,西方基督教对孙中山一生产生过重要影响,又曾被人称作“中国基督教之发明者”。但他受洗入教渊源是什么呢?

 

《中西教会报》所载《教育少年会纪事》一文

《中西教会报》所载《教育少年会纪事》一文

 

一、教会学校里的中国娃

 

而立之年的孙中山回顾自身经历时曾说:“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故所学多博杂不纯。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浏览。至于教则崇耶稣,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暨美国华盛顿焉。” 这里的“早岁”,可追溯到他在檀香山读书的时候。十三岁以前孙中山所受的是乡塾的传统教育。接下来的五年,他在国外接受的主要是教会学校的西学知识,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宗教道德和对上帝基督的虔诚。后因信教被长兄召回香山,希望他割断与教会的联系,但孙中山返乡途中,还不忘带一本《圣经》,而把乡里的神庙当做封建迷信,进行推倒破除。可见他是真将耶稣视为真神的一个显现。

 

意奥兰尼学校

意奥兰尼学校

 

二、受洗入教:毁坏庙神,转向基督

 

基督教自1807年由马礼逊传入中国 ,后虽遭排拒,但自传入之日起,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认同吸纳。 1884年5月,孙中山在香港必列者士街二号美部会(今中华基督教公理会堂),由喜嘉理牧师施洗入教,取教名“孙日新”。当时,中国基督徒在祭祖、纳妾、自杀等问题上,面临着中西文化冲突的困惑。孙中山入教后不久即面临能否祭拜祖先的困惑。流亡海外时,原配夫人卢慕贞常劝其照旧俗纳妾。即便后来身边追随着陈粹芬这样的优秀女子,但终未纳妾。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合,其前提是正式与原配协议离婚。这一切也许均与其基督教信仰直接相关。 

 

​孙中山受洗地址

​孙中山受洗地址

 

三、革命的“耶稣”

 

上面说孙中山是“中国基督教之发明者”,源于他开创的“重精神而轻形式”的信仰,仅在内心崇拜。孙中山自称革命之真理大半由教会得来。投身革命后,自然不便入教堂参加具体活动,但他没有停下教徒的祷告,上帝的回馈一面启发革命真理一面在他大难临头时都护佑化险为夷,从首次广州起义到伦敦遭遇清使馆监禁都是如此。伦敦事件后,孙中山致函区凤墀,感谢其祈祷并交流神学精义。“弟遭此大故,如浪子还家,亡羊复获,此皆天父大恩。”此时惟有痛心忏悔恳切祈祷而已。一连六七日,日夜不绝祈祷愈祈愈切。到了第七日,他心中忽觉着他的祈祷已蒙上帝垂听了。此后历经坎坷挫折,但他从每日的读圣经和祈祷中获得了能力和勇气。

 

1912年孙中山就职,被中国的基督徒尊为“上帝忠仆孙大总统万岁!”在1月5日的新总统对外宣言书中,明确“许国人以信仰自由”。在3月10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正式确定:“人民有信仰之自由。”5月9日,在北京基督教欢迎会上说:“今日中华民国成立非兄弟的能力乃教会的功劳。”12年后,复将此条写入国民党政纲里面,重申“人民有信仰之完全自由”。1923年12月30日,演讲赞美传教士为宣传模范,但“宗教是为世界以外的灵魂谋将来幸福的。政治到讲现在的事,为眼前肉体谋幸福的。”

 

四、党归党,教归教:国葬前的家庭祈祷式

 

人们都知道,孙中山去世前立下政治和家事遗嘱。其实他还有可称为宗教遗嘱的交代,只是知情者不多。1925年3月11日,弥留之际,他对儿子孙科说:“我本基督徒,与魔鬼奋斗四十余年,尔等亦要如是奋斗,更当信上帝。” 次日上午,在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溘然长逝。同日下午,遗体移往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19日,灵柩移至中央公园社稷大殿公祭。移灵之前,在协和医科大学教堂的礼堂举行了一个基督教式丧礼,或叫家祷礼,是逝者与家属的宗教式告别,既有追思也希望他安息的礼拜。参加者多是孙、宋两边的家族成员,主礼者是当时北京大名鼎鼎的基督教牧师兼燕大神学院院长刘廷芳,赞礼人为协和医科大学宗教部主任、圣公会牧师朱友渔博士。除亲属外,国民党要员汪精卫、吴稚晖、戴季陶、李石曾、于右任等也应邀出席。据说,为不使外人干扰葬礼,刘廷芳发动了300名学生护卫灵堂。包世杰也与时任京师警备司令的西北军首领鹿钟麟打招呼,以确保葬礼顺利进行。 

 

香港《基督教周报》2003年总第2012期刊有《孙中山先生的安息礼拜》一文,提供了孙中山基督教式丧礼的一些资讯。据作者介绍,该仪式应称为丧礼家祷式,“有奏乐、导引宣训、歌、歌、吁神、诵经、歌、致诔(悼词)、歌、致谢、歌、祷告、歌、钖安、奏乐等十五项。可见,这是一个基督教安息礼拜的仪式,在十五项程序中是非常简洁,除以‘奏乐’作序乐和殿乐之外,其余十三项程序中竟有五项是‘歌’,所唱圣诗包括《求主与我同居》,丁尼孙的《渡歌》《耶稣啊!你是我灵的挚友》《生命美满之圣言》《永远的平安》。”中山政协文史委编《永留浩气子人间——一九二五年海内外悼念孙中山先生活动纪实》,收录了1925年3月20日天津《大公报》刊登的新闻《昨日孙中山移灵之详情》,报导说:“昨日上午十时,即在协和医院举行祈祷礼。因礼堂不能多容人众,故得入内观礼者仅为二百人。主礼者为刘廷芳。赞礼者为朱友渔。先奏乐行开会礼,次由刘主礼宣训,次唱歌、次祈祷、次念圣经、次又唱歌,歌毕,刘主礼致词,略谓:孙先生屡困难,百折不回,是一种最富之信仰性。共和尚未成功,民众仍须努力,是一种优美之希望心。爱国爱同胞爱世界,是一种大公之博爱心。信也,望也,爱也,皆上帝所以昭示于世者。故孙先生在上帝前为极好之人云云。次朱赞礼致唁词,略谓:先生临终特嘱善视宋夫人。不可因其为基督教人,而歧视之。可知先生不将政治宗教混为一谈。故先生实亦一信仰宗教者云云。次孔庸之代表家属致谢词,词毕。礼成。遂由汪兆铭、于右任等,行举柩出院之礼。” 四年后的奉安大典上,国民政府特邀请了宗教界人士代表出席。 

 

刘廷芳(左)、朱友渔(右)照

刘廷芳(左)、朱友渔(右)照

 

这场短短一小时的宗教丧礼,是家属坚持争取的结果,一度遭到党内左派的反对,最终还是被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接受并通过,对外公告说这是纯家庭性质的,与党国无损。细致说来,孙中山一家,不仅他本人有基督教信仰,其原配卢慕贞和宋庆龄及姊妹兄弟们,及其哲嗣媳妇们,无一不是基督教徒。此外,他的戚属如宋家、孔家等,也都信奉基督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特殊的历史境况中,宋庆龄在致友人函中曾多次谈及孙中山的基督教信仰和葬礼问题。但都持否认态度。1976年4月,她又称因家庭中成员的坚持,确实在医院教堂里举行了一次礼拜,但其它的更大范围的悼念都是非宗教性的。舍身以救世,宗教家之仁;舍身以救国,革命者之勇。返窥孙中山,彷佛他兼而有之。

 

参考文献:

1.《复翟里斯函》,《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

2.顾卫民:《孙中山先生的宗教信仰及与基督教会之关系》,《思想与文化》(第一辑),2001年。

3.彭学娟:试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督教的本土化运动[D]. 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4.夏俊霞: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接纳与认同[J],《世界宗教研究》,1999(03)。

5.林辉锋:《孙中山基督教葬礼问题再探—从宋庆龄与斯诺的一段纠葛谈起》,《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6.刘家峰、王淼:《“革命的耶稣”:非基背景下教会人士对孙中山的形象建构》,《浙江学刊》, 2011(05)。

7.郝盛潮主编,王耿雄等编:《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8. 王重阳:《孙中山葬礼礼仪之争》,来自王重阳的新浪部落格(2014-11-0213:48:45)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60aae0102v5w6.html。

9.方韶毅:《刘廷芳在孙中山基督教式丧礼上悼词真假考辨》,南都网[微博] 2014-05-30 11:16。

10.德礼贤:《附件:孙中山先生对于基督教的态度》,《教育益闻录》1932年 [第4卷第2期, 146-159页],来源“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