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新加坡情缘

1908年3月15日,孙中山先生派汪精卫、田桐出席新加坡新舞台第二次革命演说大会,讲演革命所以保性命、顾名誉之理由,勉励侨胞人人为郑成功、洪秀全,受到听众热烈欢迎,高呼革命万岁而散。

 

南洋华侨与美洲华侨是海外华人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最大两支力量。如果说与欧美、日本等地华侨社会的接触奠定了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基础,那么,与南洋华侨社会的交往,不仅为革命活动找到了广泛的财源,而且为革命武装斗争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孙中山一生中亲自发动的 10 次武装起义,有 8 次是以南洋为根据地发动的。

 

南洋之所以成为孙中山海外革命基地,与当地华人华侨的力量密不可分。据估计,在辛亥革命以前,世界各地的华侨大约有五六百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在南洋一带。当时仅马来半岛就有华侨 91 万人(包括新加坡华侨 22 万人),荷属东印度群岛 56 万人。

 

另一方面,孙中山曾谓“华侨的思想开通较早,明白本党的主义在先,所以他们革命也在先”。实际上,南洋的华侨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缺乏士绅阶级与贵族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的特征,一方面使国内那些来自于中上层的革命宣传者不易受到在中国传统社会通常受到的那种阻力,另外一方面,士大夫的理念影响于华侨社会并不至太深,这样,接受革命理论中的民族主义宣传,反而不受传统文化中封建性教条的过多束缚其中。

 

新加坡作为南洋的地理中心,不仅是华侨人数最多、最集中,也是财力最富有的地方。因此,孙中山自 1900 年起,先后八次到访新加坡,将新加坡作为革命党人在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活动的枢纽,而新加坡华侨也以自身的行动证实了孙中山的正确性。

孙中山在新加坡入住过3次的晚晴园(今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孙中山在新加坡入住过3次的晚晴园(今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第一,筹集革命款项。

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所需经费的大部分都是南洋华侨资助的,尤其是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及此前黄冈起义所需经费的全部几乎百分之百来自于南洋华侨的捐助。据统计,仅 1911 年这一年,南洋华侨捐助的革命善款就达五六百万元。

 

第二,建立同盟会分会。

1906年2月,孙中山到新加坡,4月6日即在此建立同盟会分会,这是英属海峡殖民地、马来亚及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等地同盟会分会的总机关。同时孙中山为了动员华侨,“促请华侨社会,大家应该团结合作,因为不团结对于侨社全体将造成灾祸,所有的人都将受损”。自此,新加坡成为中国革命党人在南洋活动的中心。自新加坡同盟会分会率先在东南亚地区成立后,如陈楚楠所追忆,“此后本党在南洋的势力,好像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1906年,孙中山与新加坡成立的同盟会部分成员合影

1906年,孙中山与新加坡成立的同盟会部分成员合影

 

第三,印书办报,宣传革命思想。

刊印革命书籍和报纸,是孙中山早期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手段。1906 年 10 月,孙中山致函张永福,函中嘱咐张永福在新加坡速印《革命军》“分派各处,必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1907 年,孙中山在新加坡期间,协助当地同盟会分会筹办机关报《中兴日报》,该报于 8 月在新加坡出版,成为南洋革命党人反对改良派和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

 

第四,起义的策划地和大后方。

1900 年,孙中山首次抵达新加坡,便向当地总督和咨询委员表明:“我们打算推翻北京政府。我们要在华南建立一个独立政府。我们的行动不会引起大乱;而没有这个行动,中国将无法改造。”此后,孙中山在新加坡和黄兴、胡汉民等人,相继策划了1907年5月22日的黄冈起义、1907年12月2日的镇南关起义和1908年4月30日的河口起义。新加坡华侨更是直接参与到了革命起义活动中,如1907年的黄冈起义,就是新加坡华侨富商许雪秋在孙中山的授命下领导、发动的。

 

新加坡还是孙中山收容、安置因起事失败而逃亡的革命志士的大后方。林义顺甚至按照孙中山的指示,专门为这些革命流亡者成立了“中兴石山公司”,以便让他们自力更生,安居就业。一名英国人曾写道:“1905 年至 1909 年,新加坡成为中国政治人物的避难地。”直到辛亥革命以后的“二次革命”期间,仍有大批民国开国元勋如胡汉民、汪精卫、李烈钧、熊克武、等人,先后逃亡新加坡。当时负责接待这批军政要人的,主要就是林文庆和林义顺,林义顺的豪宅“马西庐”,几乎成了招待这些民国要人的专用宾馆。

1911年12月16日,孙中山途径新加坡与陈嘉庚会晤时合影

1911年12月16日,孙中山途径新加坡与陈嘉庚会晤时合影

 

孙中山最后一次到新加坡是1911年12月16日,这时,武昌起义已经成功,光复的17省代表在上海开始商讨组织民国中央政府。孙中山结束了海外的奔走,从法国乘船途经新加坡回国,在新加坡停留一天,住在花柏山下秉德路10号的金钟大厦,会见了陈嘉庚等人。他希望爱国华侨继续支援革命。陈嘉庚等人慨然应允。他们怀着恋恋不舍之情,代表新加坡人民,最后一次送走了这位愈挫愈奋的革命伟人。

 

恰如新加坡的一位学者所说,找回孙中山当年在新加坡的那段历史,也是在找回新加坡自己的一段历史。

 

参考文献:

1. 彭鹏:《试论华侨支持孙中山推翻清王朝的文化背景——以南洋及美洲华侨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严春宝:《新加坡华侨华人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年2月8 日,第 A05 版。

3. 张胜波:《同盟会会旗颜色在新加坡敲定》,《南方日报》,2011年9月9日,第A22版。

4. 吴宏亮、陈杰:《动机与效应: 孙中山东南亚革命活动述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月,第30卷第3期。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