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孙中山”三个字,竟是章士钊起的!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一生中名字不断出现变化。从清朝到民国的正式档案中,并没有孙中山这三个字。

 

孙中山

孙中山

 

孙中山一出世,父母为其取乳名帝象,原来村民因信封北帝,所以很多人家在给子女取名时,故中间取“帝”字。后根据族谱,取名孙德明,上学后,改名孙文,字载之,寓意“文以载道”。清朝档案中故意把孙文的“文”字,写成“汶”字,带有贬义。 “汶汶”,表示昏暗不明、玷污,以贬低孙文是“国贼”、“海盗”。孙文,又号日新,取自《大学》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广州话里,“日新”常被误读为“逸仙”,久而久之,“逸仙”取代了“日新”,号也喧宾夺主变成了名字,孙逸仙在西方更广为人知。至今,广州的中山大学的英文名字翻译的也是Sun Yet Sen University,而非Zhong Shan University。

 

孙中山这三个字也是“意外的收获”。中山是日本的姓氏,明治天皇的母亲姓中山。孙中山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便为自己取日本姓为“中山”,但取了一个很谦虚的名字叫作“樵”,樵夫的樵。自此,孙文的日本友人都称他为“中山樵”。

 

章士钊无意在朋友王慕陶那儿见到了孙氏亲手写的一封长信,见其“字迹雄伟”,才对“海贼孙汶”心悦诚服。此时,恰好日本友人宫崎寅藏所着《三十三年落花梦》一书在日本出版。其中有一段记载孙文的文章。章士钊将这书有关孙文的段落翻译为中文,书名为《大革命家孙逸仙》。原书中注明:“孙文即中山樵先生”。章士钊一疏忽,译成“孙文即孙中山先生”。因为章氏只在武昌学堂里学过一点日语,对东洋文一知半解。因不知日本姓氏的规矩,便贸贸然以“中山”缀于姓氏“孙”下,而牵连读之曰“孙中山”。后来《大革命家孙逸仙》再版,更名《大革命家孙中山》,从此,有了孙中山这个新词。

 

王慕陶知道他擅自为孙文起了个不伦不类的名儿后,勃然大怒,觉得怎么能把两个姓(孙、中山)摞起来用了?不通!想不到此书刊印后,“一时风行天下,人人争看”!因章氏的大力宣传,“孙中山”这个似是而非的名字竟成了那个时代最为响亮的的大名,一直流传开来。

 

栏目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海峡飞虹中文网携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特别策划推出《声音档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日子,我们梳理中山先生亲历的历史事件,为您讲述民国的史事与人物,缅怀中山先生的历史功勋。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