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彩灯夜——漫步香港中秋维园灯会

香江彩灯夜——漫步香港中秋维园灯会

大批市民纷纷举起手机,向着7米高的中式造型彩灯拍照。香港《文汇报》 彭子文 摄
 

经典粤语电影,传统凉茶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尖沙咀街景……2015年的中秋之夜,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市民中秋彩灯会”带领观众和游客穿越时光隧道,领略昔日港人过中秋盛况。

 

晚上7时许,维多利亚公园已经人潮涌动,不少市民一家老小带着月饼、提着灯笼,赶来参加这场传统盛会。耀眼的霓虹灯箱和龙狮彩灯,伴随着充满节奏感的阵阵鼓声,让大家很快进入了过节氛围,纷纷拿出手机玩起自拍。

 

香港市民黄女士一家带着月饼和灯笼来到维园,等待“超级月亮”的出现。尽管当日云层较厚,不时会遮挡月亮,但这丝毫不影响家人的好兴致。

 

“孩子喜欢来看灯会,我们也愿意重温小时候过节的气氛。这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传统,每年灯会内容会有不同,这两年来参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灯会活动也越来越丰富。”黄女士说。

 

8时左右,灯会正式开始。在主舞台上,来自上海艺术表演团的专业演员为观众带来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还有精湛的杂技和魔术表演,引来阵阵欢呼和掌声。

 

在灯会展览现场,多组耀眼的大型彩灯成为市民争相拍照留念的热点。其中,位于彩灯展览区中央一座7米高的巨大彩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驻足。这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策划,邀请香港本地扎灯师傅制作的一项中式造型彩灯。

 

花灯融合了“花炮”和“走马灯”的元素,彩灯底部,塑造成“花炮”的形态,周边以“花炮”独有的吉祥装饰作为点缀。中间两层,则变成旋转的“走马灯”,不同造型的“花炮”置身其中,上演经典的“嫦娥奔月”,还同时重现了旧时香港欢度中秋的街景。传统和现代的题材,在经验丰富的扎灯师傅的匠心巧手下,完美地融为一体。

 

此外,广东及香港的工艺师也在灯会展览现场亲自示范传统手工艺,包括广州榄雕、广绣、粤剧头饰及剪纸艺术等。

 

陈国源是香港仅存的粤剧服饰大师。当天他亲自来到现场,向观众推介其经典头饰作品。听到围观的人群中不断有人发出“好靓啊”“太厉害了”的惊呼,他开心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当有人问他“你制作这个辛苦不辛苦”时,他笑着回答说:“你们喜欢就不辛苦啦!”

 

在“学生彩灯设计展”区域,来自香港中小学生的创意彩灯吸引了不少市民及游客驻足。这些设计造型活泼生动,色彩艳丽夺目,更可贵的是还大多取材于环保材料,比如废弃的光盘、玻璃纸等,呼吁社会过“绿色中秋”。

 

负责筹备此次彩灯展览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高级经理区君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维园灯彩会以“光影留情话香江”为主题,亮点在于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传统方面,将传统香港中秋元素都摆到了灯会现场,带领大家穿越时光隧道,重拾儿时乐趣。在现代方面,年轻人会带来包括青年拉丁舞、青年粤剧表演等活力演出。青年创意市集也将各种年轻元素带到灯会,我们希望无论老人和年轻人,都能在灯会中找到乐趣。

 

晚上10时许,更多观众涌入维园,等待灯会展览的压轴节目——大坑舞火龙。这项起源于19世纪的传统,当时的目的是祈求消除瘟疫。如今,这项久负盛名的文化活动已成为香港独特的习俗,2011年还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片锣鼓声中,火龙舞出大坑,在维园飞舞翻腾。火龙由近350位大坑健儿舞动,长67公尺,插上过万枝线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及香港本地居民,都一起跟随着巨大的火龙喝彩前进。

 

从上海来到香港旅游的陈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十一”黄金周跟中秋节靠的很近,于是提早请了几天年假,就是希望来香港感受中秋气氛。“过节味很浓,我感受到浓厚的传统香港气息,很有特色!”

 

(记者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