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界:昆仑是链接中国早期与西方通道的孔道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5-09-15 16:04:45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青海德令哈9月14日电 (孙睿)“昆仑自古以产‘昆仑玉’著称,除了中原地区外,在中亚的巴比伦、叙利亚等地,以至西方的欧洲各国,也都发现有昆仑玉所制的器物,由此可知,在张骞通西域以前,中西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已产生,而这条因玉石贸易崛起的中、西交通孔道,更在早期欧、亚文化与文明交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4日,台湾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刘惠萍博士在第二届大昆仑文化高峰论坛圆桌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届大昆仑文化高峰论坛圆桌会议14日在青海省德令哈市举行,来自德国、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诗人、文化学者、昆仑文化研究专家聚首,共同探讨大昆仑文化。
刘惠萍在会上介绍,在汉代以来,由于河西走廊的繁荣,很多人只关注这一条通道,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唯一的通道,根据《史记》记载可以看到,与河西走廊并排的还有一条道路,且历史悠久,虽然当时并不那么显赫,但它可能更是早期华夏民族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孔道,这条孔道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青海昆仑道。
昆仑自古以产“昆仑玉”著称,除了中原地区外,早在中亚的巴比伦、叙利亚等地,以至西方的欧洲各国,也都发现有昆仑玉所制的器物,由此可知,在张骞通西域以前,中西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已产生,而这条因玉石贸易崛起的中、西交通孔道,更在早期欧、亚文化与文明交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刘惠萍认为,“早在两汉时期,青海昆仑道已是链接中国早期与西方交流的重要孔道,或者比丝绸之路更早。”
除此之外,来自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淑贞还从昆仑意义的创发与构建、唐诗对神话昆仑的援用与转化两个方面,阐述了唐代诗人对昆仑文化的认识与意义,从昆仑意象展示了唐人磅礴的生命气性。(完)
新闻推荐
- 第七届港澳台大学生德阳研习营赴罗江、绵竹开展交流体验活动2025-08-15
- 烟火两岸意绵长——“山海寻味”台湾青年交流营活动圆满落幕2025-08-15
- 诗意东坡故里 情牵两岸学子——2025川台大学生诗词会在眉山开营2025-08-15
- 商丘市举办“1895-1945誓不臣倭—台胞家族抗日救亡历史图文展暨台湾光复八十周年”主题活动2025-08-15
- 台湾高雄关帝庙参访团到四川自贡开展文化艺术交流2025-08-15
- 线上线下看大戏 两岸一家国粹传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