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中尉之子:“香港营救”让父亲珍视中国情谊

“我知道父亲希望将日记的出版当成他对东江纵队的‘感谢’。我很高兴现在这本书已经送到了许多老战士和他们的家人手上,希望这个故事可以被更多的中国人、特别是香港人所熟知,以此延续我们的感谢。”戴维克尔(DaveKerr)对中新社记者说。

 

图片默认标题

 

2015年8月,《克尔日记:香港沦陷时期东江纵队营救美军飞行员纪实》在香港首发。“日记”记载了当年美国航空飞虎队一级中尉唐纳德·W·克尔(DonaldW.Kerr)在1944年2月11日执行轰炸香港启德机场任务时被日军击落,后获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拯救,突破日军的封山大追捕,顺利返回美军桂林基地的过程。

 

日记出版后,中新社记者联络到正在美国的克尔中尉之子戴维克尔,讲述这本日记于70年后在香港出版的“背后故事”。

 

香港是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占的3年零8个月期间,1942年2月3日成立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港九大队)在香港肩负起抗击日军、拯救大批文化人士和盟军士兵、宣传抗日讯息、为盟军提供情报等重要工作。

 

1944年至1945年,东江纵队救下不少盟军飞行员,其中有准确姓名的8位,克尔中尉是最早的一位,影响也较大。克尔回到基地后,向飞虎队领导人陈纳德将军作了汇报,幷由此促进了东江纵队和盟军之后出色的情报合作。

 

1984年4月,美国总统里根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时,特别对中国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一事表示崇高敬意。2006年,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访美期间,向美国国防大学赠送了一组档案复制件,里面就有克尔中尉描绘被中国人民营救过程的五幅漫画,以及他写给东江纵队的感谢信等。

 

实际上,克尔将历时27天的被救过程完整地写在日记上,配上手绘的地图及相片,以美国军人的角度观察整个救助过程及游击队的工作。日记描绘细致,有对藏身地点的具体描述,也描写了救助他的小童和游击队的外貌及谈吐,记录了当时的心理状况等。日记填补了许多研究港九大队历史和日军活动的空白。

 

而这本日记,与当年的地图、书信和东江纵队赠送的锦旗等,一直被克尔珍藏在美国的家中。

 

“第一次读到父亲的日记,是在1982年——在父亲已经去世的5年后。当我读完,感觉像是父亲正在对我讲述当年的营救故事。”

 

2008年,带着父亲的遗憾和母亲临终嘱托,戴维趁工作来华之时,携父亲留下的珍贵史料辗转找到了东江纵队后人,希望对仍在世的战士及战士的后人表示感谢。香港方面付出诸多努力,终于按资料找出克尔当年的逃生路径,完整了珍贵的历史,并最终在2014年确定将日记面世。

 

“父亲标注了当年营救的地点,我希望能够亲眼见到那些地方。幸运的是,东江纵队的后代非常努力和用心,准确地找出定位。”戴维后来与哥哥安迪重走了一遍父亲的“逃生之路”,在其中一个克尔藏身多天的“炭窑”内感慨万千。

 

“当我见到那些曾给予我父亲保护的安全地点,我觉得我像是‘回到家’。我站在那里,想象父亲在70年前的心情。”

 

戴维说,比站在父亲曾站过的地点更为重要的,是见到那些相同的人。“我很高兴能够见到幷感谢一些帮助过我父亲逃脱日军追捕的人,包括港九大队的战士及他们的家人。这些人都是我在30年前第一次读父亲日记的时候就已‘见过面’的。”

 

“我们兄弟希望日记在中国出版,献给香港的人们特别是东江纵队的老战士们,以对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致以敬意。”戴维说,“这是一个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间合作的美好故事,它提醒我们只要携手合作,勇敢、坚持,所有伟大的事情都能完成。”

 

战后回到美国的克尔,与妻子选择定居在东部城市匹兹堡。他们经营一家小的建筑材料公司,勤奋工作,直到1955年退休。“这让父亲有很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戴维说,与大部分参加过二战的美国大兵一样,父亲极少谈论战争,他们只是希望回归日常生活,完成所需的治疗,幷养育他们的家庭。

 

也许是因为亲眼见过战争的惨状,克尔在生活中一直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态度。“他一直鼓励我哥哥和我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暴力。”戴维说,回国后的克尔一直关注中国,“我的父亲一辈子都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情谊。”

 

由于戴维和哥哥两家人来华探访的“感恩之旅”,他们也与许多东江纵队的后代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戴维两兄弟的女儿们,也与战士的后代结交互动。戴维说,自己与父亲一样,对年轻人强调战争的残酷及和平的可贵,亦勉励他们在别人面临危难时要有勇气挺身而出提供援助。

 

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戴维因为父亲的关系,至今已参加了不少纪念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战争的胜利和牺牲都是重要的纪念,并且能提醒我们在未来避免战争。”

 

戴维说:“当然,要是能有机会,我也很希望能够去北京观看大阅兵。”(完)

 

中新社记者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