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供港水运作机制:供港水是生命水、政治水

解读供港水运作机制:供港水是生命水、政治水

广东在东江流域建成全国首个水质水量双监控系统,为东江流域水量调度,保障对香港供水安全发挥重要作用。邹锦华 摄

解读供港水运作机制:供港水是生命水、政治水

位于深圳水库下的流量计量是东江水供港的最后一站。
 

 

“追溯供港水——东深工程对港供水五十周年”专题之四

 

“00227517立方米”,这是粤港供水公司深圳水库下的一个闸口流量显示仪,显示当时流向香港的供水量。随后,工作人员用专线电话与那一头的香港通话,确认当日供水量。东江之水从他的脚下滚滚流过。

 

为了最科学、高效地利用东江水资源,2006年,香港就和广东省签订“弹性供水”协议,根据协议,东深工程对港供水的具体供应量是根据香港的实际需要提供。但香港拥有每年11亿立方米的水权,香港按月通知粤方每月所需水量,每月的水量又分解到了每一天。

 

50年来,粤港双方基于互相尊重、共同协商的精神,共同为粤港供水建立起一个细致又丰富的机制。这套机制庇护着供港水,让滚滚东江水延绵不断地流往香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定价机制的背后

 

4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前副署长吴孟东带领着他的同事出现在广东省水利厅位于广州天寿路的会议室。

 

根据1989年粤港供水协议里的框架条款,每一年,粤港双方至少会面一次,共同商定下一年的供水计划和相关事宜。这是吴孟东近10年来,最后一次带队参加会谈了,而这次会谈之后,他就告别自己的岗位退休。

 

将自己大半生的职业生涯奉献给供港水的吴孟东说,在这个磋商机制中,香港方面的态度和观点是被充分尊重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同广东省都是有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所以过往的历史中,讨论水价的时候都是在很融合的气氛里谈论”。

 

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叶琴介绍,上世纪90年代,香港缺水严重的时候,港方要求每年供水量递增3000万立方米。1998年后,由于金融风暴影响香港经济下滑,改为每年增加1000万立方米。2004年后水量基本稳定在8.2亿立方米。同时在上世纪90年代,粤港双方商谈定下了每年11亿立方米的水权。

 

徐叶琴介绍说,香港用水量9亿—10亿立方米,但枯水年、丰水年水量相差可达2亿—3亿立方米。一年的水量要多少?明年是枯水年还是丰水年?这很难估计,香港地区降雨量没办法算,因此香港为了保证用水可靠性99%,2006年以后决定按照统包的形式,保留11亿立方米水权,每年供水统一按8.2亿立方米定价,即用不用都是这个价。

 

为什么会用统包定价的方式?徐叶琴解答说,在我国的调水工程制度中,水价是包括工程水价和计量水价的,工程费用是即使不用水也是要投入的,这要算在用水成本里面。因为修建调水工程需要巨大的花费和漫长的时间,在设计初期就要根据供水容量来确定工程。而落实到每一年,每年对港供水安排需要提前规划,用电计划也是需要向政府提前申请规划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目标范围。这在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中,也是同样的计量方法。

 

吴孟东表示,供港水水价是在粤港双方意见都被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达成的。他认为广东为向香港供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代价,没有一个地方是有一个标准的水价,不能简单地用数字进行比较。

 

而11亿立方米水权又是怎样来的?吴孟东介绍说,香港最在意的就是买的是水权而不是买水,这个11亿立方米是香港一定要坚守的。这个数字是根据香港的气候状况,在考虑遇到旱情的情况下推算出来的。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极端气候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区域气候变化也不断增加,水作为最根本的民生资源,一定要做最充分的考虑。

 

全面卓越的机制保障

 

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建成认为,50年来,粤港供水能够延绵不断、良好运行,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广东建立起的从政府到社会的全面支撑体系,二是粤港供水的卓越管理制度,三是跟香港沟通协调的出色工作。

 

据了解,这些年来,广东与香港拥有频繁的磋商机制。专业层面,广东省水利厅技术小组、工作小组,每年与港方要召开1—2次会议;监督层面,由香港水务署集合各界人士组成的香港水资源咨询委员会每年会来广东考察一次;市民层面,每年都有香港学生组织参观供水工程,一年达100多次,每次的人数最多达200多人。

 

而广东省政府对粤港供水的重视程度异常之高。广东省针对东江水资源管理专门制定了相应的13个法规或文件。并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架构,水利厅有东江流域管理局,环保厅有东江水质监察局,深圳市有东江水源办。广东省为东江流域的水质保护所作的努力巨大。此外,还有深圳市公安局东深分局和武警专为供水工程驻守。这些都难在其他地方见到。徐叶琴认为,“得益于广东、中央的高度重视,东江流域的管理相比于全国其他流域,不是最好也是最好之一”。

 

而在用水的安全保障上,50年来从无中断过对港供水。据广东省水利厅供水工程管理总局局长周德蛟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东莞约一星期停电一次,但供水工程从不停电;东深改造工程投入大,都有两重保障措施,线路、调动中心、通信均有备用,这在全国的水利工程中是很少的。运行除停水期30天以外,全年335天保持供水。除南水北调外,这在全国供水系统是很少的。

 

粤港供水公司为保障好供港水,更是花费巨大的努力建立起一套先进的制度。在东深供水工程沿线80多公里,机组开机停机操作全部在深圳调度中心完成,沿线计量全自动,可做到无人值班,机组的效率全世界是最高的。粤港供水公司还为供港水专门设立水质化验中心,投资几千万元,共300多个化验项目。粤港供水公司每天监测水质,水质优于国家饮用水II类。这些系统在全国的水利系统中属于领先。不少水利人士说,在经济发达地区,长距离供水,能够保障这样的水质非常不易。

 

回忆往事,吴孟东说,香港在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渔港,从那时发展到今日,从300多万人口到现在800多万,国民生产总值由以前的140亿元到现在2万多亿元。所有的成绩、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过往这么多年,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过旱情,最艰苦的时间是每天供水四小时,到今天,24小时不间断供水,都是有赖于广东将东江水供给香港。所以水资源对香港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王建成则表示,供港水是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也是内地对香港同胞的情谊。(撰文 邓圣耀 政荣 周杨 粤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