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环保人南加的故事
编辑: 许子晨 | 时间: 2015-04-29 15:08:25 | 来源: 海峡飞虹 |
海峡飞虹消息 南加的家位于青海省共和县倒淌河镇的小泊湖湿地旁。来到南加家的这一天,天空飘起了雪花,从他家的小院向外望去,白雪覆盖下的青海湖和草原虽然没有往日的壮丽秀美,却也不失磅礴、肃穆。
今年51岁的南加身材高大,古铜色的面庞,典型的高原藏族汉子的模样。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湖泊”。然而,近20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开发和过度放牧,草原逐渐退化成沙丘,野生动物不断减少,就连青海湖也被日渐增多的垃圾逐渐包围,泉眼枯竭、小河断流、土地沙化,这一切正威胁着这块圣洁土壤上的生灵。
南加自小就在青海湖畔长大,对圣湖非常有感情。1997年,在划分草场时,南加被划分到了小泊湖湿地。
南加说:“当时我们小孩儿玩的时候,就是奇花异草,鸟语花香,到处都是鸟儿,到后来给我划分的时候,我过来好多泉都干掉了,鸟也不见了,当时的我眼泪都出来了。”
看到儿时水草丰美的风景被毁,南加下决心改变这一切,于是他带着全家人开始了改造小泊湖的漫漫长路。
他卖掉自己大部分的家畜,设围栏,注水源,放鱼苗。而恢复那些曾被白色垃圾掩埋的泉眼是他最费心力的事。
南加说:“这边是靠近青海湖,碱特别大,那个泉干了以后特别硬,比其他地方的硬得很,挖都挖不出来。然后我就去买了一个水泵,(在)有水的地方抽水,然后浇一些水,泡上两天,湿了以后再挖出来。”
就这样,泉眼一眼眼地被清理干净,当清澈、甘甜的泉水咕咕涌动时,南加的眼睛都湿润了。他说,当时家里的家畜卖得差不多了,治理湿地就花费了将近20万元,没觉得累,也没觉得怕,更没有想过放弃,如今的小泊湖已恢复昔日绿意葱葱的生机。
在南加的家里,有一间专门用来堆放垃圾的仓库。他说,这些垃圾都是他和家人,还有志愿者一起从湖畔捡来的。
南加说:“现在这边没有垃圾分类,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塑料全部一起埋到地下。所以我们知道那些年轻人就要过来以后,他们知道怎么垃圾分类,把这些垃圾全部处理完。”
每年冬天上冻前,他们就会把湖畔的垃圾彻底打扫一番。看着仓库内那些五颜六色的垃圾,不由地让我们捏把冷汗。如果这些垃圾不是被及时清理出来,青海湖将会是怎样一种现状?又有多少泉眼被堵塞,乃至枯竭。说起捡拾垃圾,南加的脸有些红了。他说,最初捡拾垃圾都是他带着老伴和孩子去,亲戚朋友们看到了都觉得难为情,都会劝他。对于大伙儿的不理解,南加并不理会,时间长了,看到小泊湖实实在在的变化,大伙儿反倒是打心眼里佩服。很多人甚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开始一起保护环境。
其实在南加很小的时候,他就有了保护动物的情结。
南加说:“小时候,在青海湖东面普氏原羚特别多,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野生动物保护的这种(意识)。捕猎的晚上的时候他们开个车过来,灯光一照一追就去碰的那种现象,那个车上冒的都是血,所以就看了以后很害怕。(压混)”现在,南加经常利用巡护草原的机会,保护普氏原羚。经他的手救助的普氏原羚已经有200只。
在南加家的一个围栏里,就有一只普氏原羚。它可是11岁儿子桑杰的小伙伴“果周”。
记者:“这个名字是你给它起的吗?”
桑杰:“对。”
记者:“果周是啥意思呀?”
桑杰:“就是普氏原羚的意思。”
记者:“(它)到你们家来的时候你几岁呀?”
桑杰:“五岁。”
“果周”是南加2009年领回家的,它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就被狼吃了。当时已经是7月份,山羊和绵羊的繁殖期已过,都处于“断奶期”,所以南加只好将它与自己5岁的儿子桑杰一起“喂养”。果周是桑杰用牛奶喂大的,他们已经相互陪伴了六年的时间。至今小桑杰脸上还留有当时一起玩耍时,被果周用角顶的伤疤,他们一直感情很好,谁也离不开谁。
南加曾经想要帮助果周回归种群,但每每送回去,果周就会自己跑回家。他们都在琢磨,怎么才能让果周回到草原。 在小朋友的世界里,桑杰觉得捡了垃圾就是在做环保,他会和爸爸一起捡拾垃圾,一起巡视草原,共同解救被网围栏挂伤的普氏原羚。桑杰最直观的评价是,“环保是一件好事”。
南加说:“没保护的话就污染了环境,还有湖边都是垃圾,我们要捡,捡的话湖边就不会污染了。”
在南加的手机里,有很多巡湖的照片。他说那是他们在2014年冬天,湖面上冻后,制止湟鱼的非法捕捞、收缴渔网巡湖时的照片。
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种。它的生长极其缓慢,每十年才长一斤。受上世纪过度捕捞的影响,湟鱼资源量由最初的32万吨下降到不足1千吨。为保护湟鱼,1994年,青海政府实施封湖育鱼政策,到了2011年已经是第5次封湖,而这一次将会到2020年年底。
2010年,南加就组建了“青海湖湟鱼巡护队”,协助当地渔政部门,制止湟鱼的非法捕捞、收缴渔网。
帅气的藏族小伙子洛桑今年22岁,他就住在南加家里,他也是“湟鱼巡护队”里的志愿者,这次他是骑着摩托车从100多公里外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赶来。
洛桑说:“(和)南加老师认识是2009年,我有一个朋友,他介绍的。”
洛桑说他要一直做下去,就算将来结婚成家了,也不会放弃。像洛桑这样常住在基地的志愿者,还有七八个,他们平时一起捡拾垃圾,保护湟鱼,保护普氏原羚。
洛桑说,以前周围的人并没有要保护青海湖、保护湟鱼、捡拾垃圾的意识,现在,环湖地区一两百个村子都参与了进来。
洛桑说:“他们看电视、看微信、看微博上,相互知道了以后一个人打个电话,三四百人、最少的话一天一二百个人都会来。”
据了解,长期参与巡护湟鱼的志愿者大约有400多人,在盗捕高峰期,主动参与巡护的牧民达上千人。他们利用各自的影响力,把湟鱼保护和环保理念传递出去。
腼腆的他用并不流畅的普通话执着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他说:“我爱我的家乡,我爱美丽的青海湖,我爱湟鱼保护、普氏原羚保护。”
说起偷捕湟鱼,南加心里有着更深的担忧,非法捕捞者使用电动下网机里面装的电池。
洛桑说:“电池的这个危害是特别大,不但(是)青海湖的污染,它(也是)整个咱们亚洲的水源污染,所以就很可怕。一颗5号的电池可以污染600吨水,这个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
南加说2014年他们一共在湖面上捡到了3800多个废旧电池。而每年捡到的电池估计都没有青海湖里废旧电池的千分之一。
就在这时,西宁的一位志愿者潘姐冒雪前来和南加商议一些事宜。刚刚从部队退休的潘姐,一年前机缘巧合加入了环保志愿者的行列,由最初的好奇逐渐变得热爱。她目前最主要的生活就是参与青海湖的环保活动,她周围的朋友也被带动起来,大家一起加入环保的行列:
潘姐说:“我觉得大家做做环保,保护湟鱼,这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保护我们生存的这块土地吧,觉得特别(有)必要。”
环保志愿队伍壮大之后,计划也就多了起来,要做的事情也就更多,南加感慨道:以前自己一个人起早贪黑的干,现在大家都来帮他,就更有信心把这条路走下去,再苦再累都值得。他说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最好是传统和科学结合起来。
在南加眼里,青海湖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动物都是自己的亲人。他说:“人一生能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是多么的好。”
新闻推荐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
- 台湾各界:期盼已久,热烈欢迎2025-01-20
- 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往返班次增加至24个班次2025-01-20
- 世界各地蛇年生肖邮票“上新” 你最pick哪一款?2025-01-20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