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紧缩成博弈 香港限制自由行到底行不行?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5-02-26 10:29:33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香港被认为是“购物天堂”,内地游客购物模式发生改变,精品购物下滑,日用品采购成新宠。(资料图片)
2月2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向媒体表示,将在全国两会期间,与中央有关部门商讨能否收紧自由行政策。
而在前一天,民建联举行记者会,介绍两会期间提出的议题,也涉及自由行。民建联表示,将建议优化深圳居民“一签多行”政策,将“一签多行”改为“一签若干行”,具体数字由内地与香港按实际情况确定,希望能纾缓香港接待旅客的压力。
限制自由行到底行不行?再次成为香港舆论热议的话题。
“打酱油”的越来越多
梁振英表示要与中央有关部门商讨能否收紧自由行时指出,内地游客的不断增加已给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压力。民建联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叶国谦表示,近年“一签多行”旅客的升幅对香港社会造成一定压力,2009年4月推出“一签多行”时,当年以此来港的旅客人次是147万,到去年已上升至1485万,“这里面有八成人是每个月来港超过十几次。”
“一签多行”始于深圳。从2009年4月1日起,深圳220多万户籍居民,只需付100元签证费用就可以享受一年内无限次访港。此后,自由行游客中,广东人的身影越来越多,而且,更大的变化是,他们的大包小包里,不再是昔日的名牌手表、珠宝金器,而是寻常日用品。广东甚至出现了这样的问候语,“今天你到香港打酱油了吗?”
上水是离深圳最近的商圈,不少内地客都是直奔超市,特别是逢周末,采购场面更是壮观。香港媒体调查发现,内地人采购的生活用品五花八门,洗涤用品、调料、面巾纸一应俱全。客似云来,香港商家倒是乐在其中,有的还派出中巴免费到口岸接送内地客。
内地客热衷到香港采买日用品,理由大致有两个:一是价钱便宜。有深圳主妇一周到香港超市采购一次,三四千元的东西,大概比深圳便宜六七百元,就是算上路费也合适。香港税率低,加上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变化,自然有了购物的吸引力。
二是不少内地人认为港货的质量比内地好。上周末刚去香港扫货的任女士说:“到香港买,心理上觉得更安全可靠。”香港的陈先生说,现在香港一家店面倒闭后,重新开起来的一定是药房。“香港人真的需要那么多药房吗?肯定不是,内地游客才是香港药房的消费主力。到香港扫药近年成为一种现象,也是因为觉得品质更有保障。”
是否紧缩成为博弈
打酱油的多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两地融合的加深。当然也出现摩擦和融合之痛。在有关是否限制自由行的讨论中,正反两方面的声音都有各自的考量。
自由行对香港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据统计,从自由行放开以来至2014年6月,香港的零售额翻了一番。自由行带来的经济红利有目共睹,因此,“拟缩减内地游客自由行人数”这一议题在香港相关部门展开讨论,却最终未有成型政策出台。
内地游客快速增长,使得每逢旺季大节,香港就会出现酒店爆满一房难求、通关口岸大排人龙、景点和商场人满为患的情况。要求检讨自由行政策、限制内地访港游客的呼声渐起。突然增加的人潮考验香港相关行业的承受力,内地游客被迫夜宿大巴等事件以及零团费购物团的出现,损害了香港游的美誉。而且,突然增加的人潮在各方面没有完全调适好之前,也的确给香港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
过去数周,香港多个地区出现反水货客乃至反自由行的示威活动,特区政府数度表示目前是检讨自由行政策的时机。不过,梁振英表示,虽然特区政府理解市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但不能接受有部分人、可能是有种种政治用心的人,利用市民的一些困扰和不满等,做出一些违法行为。
自由行稳步行
香港2014年零售业总销售额为4933亿港元,较前年下滑0.2%,这也是自由行开放以来的首次下滑。零售业的一个变化是珠宝名品的销量下滑,而日常用品成为“新宠”。
农历羊年前夕,香港街头“如期”涌现大批来港置办年货的内地游客特别是广东人。路程近、货品全,口岸附近的大型商场成了内地客购物的首选,但偏偏此处区域“水客”猖獗。数百名新界屯门区市民上街游行,矛头却指向所有内地游客。示威者的骚乱最终导致警方出动并拘捕十余人。
“水客”影响民众生活,执法部门理应严厉打击。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共有6084万人次赴港出行,其中78%的旅客来自内地。对于只有780万人口香港来说,大量涌入的访客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是生活不便和成本增加,有些牢骚和抱怨的声音实属正常。不过,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磨合过程中的阵痛却被一些香港激进政治团体利用,挑起两地的矛盾,推销“港独”。
限制赴港自由行最终何去何从,还有待观察。不过,已有业者做了更长远的考量。有业者表示,香港与旅游业相关的人员可能达100万人。拉动经济与影响市民生活之间产生了矛盾,如何权衡兼顾是关键。自由行还是要向前行。“封顶”人数或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应通过加强配套设施、建立边境购物城等方式缓解香港的压力。同时,港府应思考如何大力推动经济多元发展,减少对旅游业的依赖。本报记者 李炜娜
新闻推荐
- 埃及中国问题专家:春节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2025-01-20
- 亚冬会火种采集“以冰燃火”难点是啥、怎样实现的?2025-01-20
- 台湾各界:期盼已久,热烈欢迎2025-01-20
- 厦金“小三通”航线每日往返班次增加至24个班次2025-01-20
- 世界各地蛇年生肖邮票“上新” 你最pick哪一款?2025-01-20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