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以“乡下”为傲的宜兰人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5-12-09 14:46:35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近日宜兰冬乡茶厂茶农为宾客讲解采茶。 中新社记者 贾靖峰 摄
“庄脚来到啊……嗳唷台北市,看着灯光啊……闪仔闪炽,头生疏啊,无地去……”
林秋芳饶有兴致地唱起民歌《丢丢铜仔》,这首颇具乡土气息的“宜兰调”在当地家喻户晓,唱的是深山中的宜兰人从前要去一趟60公里外的台北市有多么不容易。直到2006年,全长12.9公里的台湾第一长隧“雪山隧道”连通北宜高速公路后,两地原本周折的旅程缩短为1小时,为这片毗邻太平洋的青山绿水注入现代都市活力。
台湾宜兰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人客(即客人,为闽南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构词。)来坐!”面对现代经济文化涌入,这一声亲切的招呼,保留着宜兰人的热情好客。大陆记者赴宜兰采访恰逢当地文创展,来自县文化局的林秋芳热心介绍了整个展厅数十把“宜兰椅”。宜兰椅设计大赛已举办3届,展出作品数百件,设计者还在椅中加入文创元素,打造宜兰“名片”。
《丢丢铜仔》开篇便唱“庄脚”,意思是“乡下人”。如同歌中所唱,宜兰人喜欢自称“乡下人”,带着几分自信。的确,当地至今保持着乡民社会的特征,大家族共居一乡,沾亲带故,好山好水、鸡犬相闻。
台湾宜兰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腾飞期,宜兰的乡民亦经历了高速发展、现代生活对传统的冲击,但此间百姓自发保留了农耕社会的文化遗产并引以为傲。记者访问的二结乡曾是宜兰乃至台湾北部地区的粮仓枢纽,至今保留着农耕古迹“二结谷仓”及“二结王公庙”。当地文化资产守护志工林奠鸿讲述,1990年代,上千乡民自发将旧王公庙搬移,并保存了面临拆除的谷仓。
林奠鸿说:“我们对文化遗产也没有概念,不懂雕梁画栋、历史建筑;当时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们生在此、长在此,对旧有的生活空间有很深的感情、很多共同的记忆。保存旧有空间,就是保存我们对庄头的感情,保持人与人、人与这片土地的关系”。
“王公很灵验,王公会吃糕”,这则流传在乡里的俗谚,讲的是信徒供奉给王公庙的糕点;一天祭拜结束,供品成了桌案下孩子们的零食,信徒们还会误认“王公很灵验”。“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乡民儿时共同记忆”,一位本乡志工说。
宜兰街市并不繁华,小城临海一侧的沼泽地带却矗立一座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县立兰阳博物馆。它像一座大楼倾斜着沉没在沼泽中,内部通体透明,设计充满现代感。从楼内远眺太平洋方向,可见龟山岛,另一侧是宜兰乡民怡然自得的生活。
博物馆解说员孟纹,细致地讲解宜兰少数民族、汉人迁徙、日据时期的历史。孟纹说,她是地道宜兰人,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从台北回到家乡,做讲解员的同时,也在研究父辈保存的不少古老仪式。
“你不必奇怪,很多宜兰人都像我一样,珍惜这里的历史。”她说。(完)
中新社记者 贾靖峰 陈小愿
新闻推荐
- 春节临近年味浓 各地装扮一新等你来2025-01-16
- 外交部:美方应停止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2025-01-1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5-01-16
- 总台春晚宣传片亮相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新春招待会2025-01-16
- 新开发银行在华发行熊猫债规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2025-01-16
- 中国将4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01-16